孫海丹 張廣平(大連電子學校遼寧大連116023)
?
《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的微課程開發
孫海丹張廣平
(大連電子學校遼寧大連116023)
摘要: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微課程,會使學習過程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在項目教學的教學做的過程中,教師示范引領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但是因為視線、場地等原因,存在示范面窄、需多次重復示范等問題。如果課前把技能點的示范做成微視頻的形式,通過投影反復播放,可以讓所有同學都能清晰地看到教師的示范內容。文中提出了《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的微課程開發方法,詳細闡述了微課程的開發過程和各環節的注意事項。
關鍵詞: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微課程視頻制作
微課程是近幾年教育受“微時代”發展所驅動和催化的直接產物,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1.國內常見的微課定義
微課程簡稱“微課”,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媒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焦建利提出,“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
2.微課程的特點
1)主題突出,指向明確
2)資源多樣,情景真實
3)短小精悍,用途廣泛
4)半結構化,易于擴充
5)交互性強,使用方便。
3.微課程的優勢
微課程的傳播方式多樣,可利用電腦、手機、Pad等多媒體學習。微課程學習是一種泛在學習范式,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學習地點不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場所,學習時間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具體的時間段。學生在觀看微視頻的過程中,可以隨時停下來思考、消化新的概念和方法;還可以回放視頻,及時捕捉那些丟失的信息;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來控制課程進度,這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是常規課堂教學無法實現的,是微課程個性化學習方式的最大優勢。[1]
那么,如何設計微課程才能充分彰顯微課程的優勢,有效的促進學習?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此問題,筆者將以《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的微課程開發為例對微課程的開發設計過程進行探討分析。
1.需求分析
分析教材,分析學生。職業教育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教材難度不一。根據學生基礎和教材難易度制作微課,可以解決學生水平上的差異問題。本項目以高教出版社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為理論依據,面向中職學生進行課程設計。
分析課程內容,分析教學方法。電工基礎是研究電路理論的一門基礎課程,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是以教師講解基本的概念、原理、公式為主。這種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學習興趣不高,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而利用信息技術,則會使課堂變得豐富多彩,使學生興趣盎然。如在學習有關電工學的內容時,教師可從生活入手,利用視頻展示“日光燈電路原理”,讓學生了解日光燈由哪些部分組成、怎么發光等,然后講“RL串聯正弦交流電路”。這樣一來,學生覺得電工基礎知識就自己身邊,自然興趣大增。目前職業教育都在實行項目化的教學做一體的課程開發,在教學做的過程中,教師示范引領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但是因為視線、場地等原因,存在示范面窄、需多次重復示范等問題。如果課前把技能點的示范做成微視頻的形式,通過投影反復播放,可以讓所有同學都能清晰地看到教師的示范內容。[2]
2.確定微課程開發計劃
結合需求分析的結果,課題組成員針對電子技術專業,確定《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微課程一期項目。項目主要包括電容充放電過程、RLC串聯諧振、熒光燈電路、鉗形電流表使用等十六個知識點。經研究探討,對腳本格式、微課格式、長度、分辨率等參數做出具體要求。對參與微課程制作的教師進行統一的應用軟件培訓,并制定出明確的項目推進計劃。
3.整合資源,設計腳本
腳本設計是微課程制作的核心過程,一個完善的腳本應充分體現作者的設計思路。腳本內容主要包括片頭片尾的信息、知識點的引入環節、知識點分析總結過程、知識拓展、復習考練等部分。作者應將想要展示的畫面、動畫過程、配音、字幕等細節寫清楚,這樣有利于后期的視頻制作。
信息化資源的制作和取用中,應注意視頻內容不能繁瑣,應突出重點;語言應簡練,專業術語準確??筛鶕Y源的表現形式和效果等,進行資源再加工和必要的補充。常見的資源為實操示范過程的微視頻、電路工作過程動畫仿真、實驗電路的軟件仿真等。比如,熒光燈工作過程可用動畫仿真形式展現;電位的測量適宜錄制微視頻;RLC串聯諧振現象可用Proteus軟件仿真。
中職教學課改過程中刪減了大量驗證性實驗。將這些驗證性實驗錄制成微視頻加入微課程中,可有效輔助教學,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加強對定理和結論的理解。有些實驗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例如在《三相四線制中中性線的作用》微課中,星形不對稱負載無中性線實驗中,額定電壓220V的白熾燈上電壓達到290V,長時間過電壓會造成燈的損毀,大量學生同時進行實驗無法及時指導和監督。通過錄制視頻放入微課程中,可快速安全的使學生通過視覺體驗獲得實踐知識。
4.微課程視頻制作
目前“微課程”的類型主要分為PPT課程模式、講課式微課程以及情景劇式微課程。其中,后兩種模式的教學時間稍長,而PPT課程模式的教學時間則控制在5分鐘左右。本項目采用PPT結合講課式模式,教師制作PPT文件用以銜接各種素材。PPT設計力求簡潔,色彩不要太復雜,否則容易造成視覺疲勞,文字不宜過多,字號應不小于24號。然后使用Camtasia Studio 8軟件對PPT文件、信息化資源進行錄屏。之后可以用Camtasia Studio 8軟件進行視頻編輯和配音、字幕等,也可采用會聲會影軟件進行。筆者認為使用Camtasia Studio 8軟件可直接對錄屏文件進行編輯,配音方便,視頻渲染生成時間較短。會聲會影軟件視頻編輯和字幕制作功能更強大,但視頻渲染生成時間太長,且不帶錄屏功能。還有很多的視頻處理軟件,大家可根據自己實際需要選用。視頻生成結果推薦MP4格式,分辨率不低于640×480。微課程學習的終端通常為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常見的播放器都可以播放MP4格式文件。
微課程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意義下的教學教研模式,微課程的開發對教師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都提出巨大的挑戰。開發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定期進行總結交流,匯報微課程推進情況,交流設計思路和制作體會,以達到互相學習共同提升的目的。微課程制作完畢,舉行優秀微課程的評比和展示活動,邀請學生代表進行微課程學習體驗和評價。以積累經驗,積淀教科研成果,為項目的二期開發做出準備。通過在中職教學中發展“微課程”的教學策略,有效促進現代科技手段與職業教學的融合,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技能型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杜云飛.“微課程”技術與現代職業教育的有效整合措施探討.教育研究
[2]譚軍霞.高職微課程教學設計與思考.亞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