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銀波
(南京廣播電視集團,江蘇 南京 210001)
從南京臺的三檔節目看“媒體融合”的實現
朱銀波
(南京廣播電視集團,江蘇 南京 210001)
所謂“媒體融合”,是指一個傳媒集團擁有多個媒介平臺,實現內容的多平臺出口,讓傳播能力最大化。本文以地方臺——南京臺的三檔節目為研究對象,從節目內容到節目輸出,探討“融合”在廣播頻率當中的具體實踐。
融合;新媒體
“媒介融合”的概念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目前學界對于媒介融合沒有一個統一的闡述,研究學者分別從微觀、中觀、宏觀層面對媒介融合作出解釋。本文比較傾向于蔡雯、王學文在《角度·視野·軌跡——試析有關“媒介融合”的研究》中所作出的定義: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電子通訊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組成大媒體業的各產業組織在經濟利益和社會需求的驅動下,通過合作、并購和整合等手段,實現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融合、傳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終端融合的過程。
本文所要介紹的南京臺新聞頻率的三檔節目,分別是《早安南京》中的子欄目《網絡熱點》、午間節目《網絡相對論》以及傍晚節目《聽見》中的子欄目《網絡熱點》。
我們首先來看2016年11月18日早晨8點40分播出的《網絡熱點》。新聞事件選取的是來自人民網微博的一條消息,說的是某學校的一名高三學生因為制作了年輕班主任的表情包,并且發到了班級微信群,隨后,在高考報名的前兩天,這名學生被班主任勸退。編輯梳理了網友的主要觀點,包括班主任的權力是不是有點大了;班主任有用公器泄私憤的嫌疑,應該被清除出教師隊伍;班主任跟不上時代等等。還有網友給事件中的班主任提了一些建議。
再來看2016年11月15日下午5點50分播出的《網絡熱點》:“豬都有私人泳池和跳臺了,你還不努力?”
這是一條來自《新快報》官微的消息,說的是湖南寧鄉縣的村民黃德民不僅養豬,養得還花樣繁多。他會把飼養的土豬趕往高臺,讓豬進行跳水鍛煉,以此來提高豬的免疫力,增加豬的進食量和生長速度,提高豬肉的品質和口感。黃德民向記者介紹,經過跳水游泳鍛煉的豬肉價錢比市場上普通豬肉價錢要高近3倍。同時,“豬跳水”已成為關山村一個吸引游客的景點。
同樣,小編梳理了網友的各種跟帖調侃,并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年頭,豬都有私人泳池和跳臺了,再看著美國那邊倆70歲老人(美國大選兩位總統候選人)為了一份工作拼得熱火朝天,確實不努力都不好意思了。
上文呈現了早晚兩檔《網絡熱點》的大致內容,可以看出,這兩個子欄目是網絡上網友參與度比較高的新聞事件,再對網友評論加以篩選、梳理、轉述,呈現出“百家爭鳴”的輿論格局。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偏重時事新聞,針對的是頭一天的網絡熱點;后者偏重社會新聞,針對的是當天白天的網絡熱點,兩者都很契合各自的節目播出時間和內容定位。
從內容上看,這兩檔節目并非單純的新聞報道,而是以網絡上討論的熱點和網友的跟帖評論作為新聞事實本身,其來源包括各大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公眾號、朋友圈),達到了新聞采集更有廣度、傳播效果更有深度的目的。
再來看午間12點10分的節目《網絡相對論》。因這檔節目時長50分鐘,所以本文只列舉2016年11月18日播出內容的一小部分。其中,“今日互動”環節設置的問題是“明星里,你覺得哪個人永遠都不會出軌?”事由就是羽毛球冠軍林丹出軌了。11月17日,林丹在微博上回應說:“作為一個男人我不為自己做更多的辯解,但是我的行為傷害了我的家人,在這里我向我的家人道歉,對不起。”主持人在節目中實時刷新了這條微博,其中包含轉發量為126876,評論量為798252,點贊量為520036,以及網友們的具體評論。
因節目時間有50分鐘,所以這檔節目更像是《網絡熱點》的加長版,不局限于一兩個網絡熱點,而是可以選取多個網絡熱點進行充分的觀點陳述,并且與線上聽眾實時互動;節目還設置了一男一女兩位主持人,使得節目的風格更加輕松活潑。在節目的中段,也就是12點30分,半點新聞播報時,主持人的新聞刷新更體現了廣播與網絡的融合。主持人的具體做法是:在直播臺上打開主要新聞網站的滾動新聞,比如騰訊、網易、鳳凰資訊等,其播報的內容就是每個網站最新刷出來的前5條滾動新聞標題;如遇重大、獨家的新聞客戶端推送,在請示值班審稿人之后,也能做到以最快的速度傳播出去。
本文介紹的是南京臺三檔節目在內容上與互聯網、新媒體的融合,而真正的媒體融合是指傳播平臺的多樣性使得內容的傳播范圍更廣、更有影響力。
2015年,南京廣電與一家互聯網公司合作成立的“南京廣電貓貓新媒體有限公司”,開發了一款APP——“在南京”,并成功上線。利用這個客戶端,南京臺幾乎所有頻率的節目都能在線點播、實時收聽和在線互動。
這三檔節目本身也有各自的微信公眾號,主持人在節目之外通過對公眾號的推廣,不僅可以讓受眾收聽到節目,還能“看節目”。以前人們聽廣播,往往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如今,有了上述這些平臺,廣播不再是只有聲音的媒介,它也可以有畫面和視頻,節目之外的線下活動,也可以通過這些渠道得以實現。
本文對廣播節目從內容到傳播媒介的融合實踐進行了分析,相信廣播這一傳統媒體在自媒體、新媒體迅猛發展的大潮之下,一定會迸發出自己的生命力。
[1] 劉春華,岳游松.新媒體時代個人媒體與主流媒體的博弈模型[J].新聞界,2012(22):50-54.
[2] 鐘劍茜.媒介融合時代新聞生產中的受眾參與[J].當代傳播,2012(01):95-97.
[3] 陳文敏.微傳播時代的“公民新聞”谫論[J].新聞界,2010(06):71-72.
[4] 陳力峰,左實.主流媒體的價值與要素解析[J].今傳媒,2008(07):55-56.
G206.2
A
1674-8883(2016)23-01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