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玲
(新疆電視臺,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4)
漫談電視采訪中記者的提問策略
張美玲
(新疆電視臺,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4)
本文描述了電視記者采訪活動的特殊性,介紹了幾種常用的提問方式,指出了采訪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提高提問技巧與策略進行了探討。
電視采訪;提問方式;策略技巧
電視媒介有自身的特點,采訪的手段、形式以及表現的元素,都與其他媒體大不相同,因而決定了電視采訪的特殊性。電視媒介借助聲音和圖像的優勢手段,從拍攝過程到勞動成果,都通過電視屏幕直接展現在受眾眼前,對于采訪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談話類節目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需要精彩的提問和巧妙的回答來吸引觀眾的注意,為其帶來精神享受。而收集新聞素材是通過新聞采訪工作實現的。因此,新聞采訪的有效性,對電視新聞的質量以及播出效果,有較為直接的影響。
(一)引導式提問
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記者在提問時經常采用啟發或引導的方式,以獲取所需的信息,這種提問方式被稱為引導式提問。對于采訪者來說,需要了解和掌握被采訪者的性格特點,以便提前設計每一個采訪環節。該方式主要適用于不善言談的采訪對象,在采訪的過程中,通過暗示和話題引導的方法,促使被采訪者回答自己的問題。[1]
激將法的提問方式適用于比較敏感或避諱的話題。由于被采訪者往往不愿意回答,或是不能回答一些問題,不得不通過一些刺激性的語言,使被采訪者產生情緒波動,從而回答相關問題。運用該方法需要掌握分寸,避免出現過度刺激被采訪者的情況。
(三)直接提問
在新聞采訪中,直接提問的方法比較常見。采訪的話題往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適用于新聞發布會、記者招待會等場合。由于受到采訪時間的限制,通常采用直接回答的采訪方式。不僅為雙方節約了時間,更達到了采訪的目的。
(四)迂回提問
由于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制約,被采訪者可能不愿意正面回答問題。此時,需要采用迂回提問的方式,提問更多從側面進行。通過較為委婉的方式,從側面提出一些有關聯的問題,以完成采訪,進而達到采訪的目的。
(一)提問缺乏針對性
在電視新聞采訪中,一些記者由于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往往只能提出一些大眾化的問題。提的問題顯得過于簡單,并且缺乏針對性,因而難以獲得有效的信息。尤其是提問時機如果把握不準,就容易造成采訪對象的錯誤回答。
(二)未深入問題實質
1.2.1 發病規律調查 2015~2017年在試驗地對1~3年生青楊苗木的病害發病規律進行系統調查。采取標準地調查和線路調查2種方法,每年6月中旬開始,根據青楊病害歷年發生情況、扦插密度、樹齡、地形地貌、坡向、交通和管理等條件確定7個固定標準地,每個標準地選有代表性的青楊苗木15株,每株樹固定調查3~5個枝條,50~100片葉,每5d觀察1次病害發生情況,做好記錄。線路調查每10d進行1次,根據目測情況,每點調查20株,每株樹調查3~5個枝條,50~100片葉,借助80倍解剖鏡觀察葉片病斑發生情況。
流于表面的采訪提問,是難以深入問題實質的。有深度的提問,不僅需要充足的采訪準備,更依賴于記者的采訪技巧。以調查性采訪為例,提問的目的在于進一步了解事情的全部情況,這是膚淺的問題所無法達到的。[2]
(三)心理把握不到位
有效的采訪,需要準確把握被采訪者的心理。在一些電視采訪中,普遍存在心理把握不到位的情況。所提出的問題,常常會使被采訪者陷入尷尬的境地,進而對采訪效果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所獲取的有效信息也寥寥無幾。
(四)目的性過強
在電視采訪的過程中,一些記者由于目的性過強,往往會采取引導采訪對象的方式,借助引導下的問題,使其作出記者所需要的、肯定式的回答。這樣不僅會導致采訪失實,更容易引發被采訪者和觀眾的反感,進而影響到節目的口碑和效果。
(一)做好準備工作
采訪前的準備工作,對于采訪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在采訪前,記者應當與采訪對象多進行一些溝通和交流,以便了解彼此的性格與說話方式。對于采訪中所涉及的一些問題,給被采訪者一些提示,便于其提前進行準備。[3]
(二)設計提問內容
提問內容的設計,是采訪工作中的關鍵,直接決定了采訪的效果。對于采訪者來說,需要客觀分析采訪的結果,以便更好地設計提問內容。針對不同的采訪對象,能夠提出獨特的問題,有助于獲取新聞價值,增強新聞的競爭力。設計的內容要做到簡潔明了,以便能夠順利引導被采訪者的思路,避免出現錯誤理解的情況。
(三)問題簡練明快
電視媒介屬于線性媒介,無論是聲音還是畫面,都是轉瞬即逝的。因此,對于提問的質量也有較高的要求,務必做到簡練明快。在進行提問的過程中,應當做到一事一問,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的效果。采用短句的形式,不僅便于與采訪對象進行溝通,更容易讓觀眾理解記憶。相反,如果采用一連串提問的方式,問題難免顯得冗長,大大降低了采訪的效果。
(四)合理控制情緒
情緒失控是電視采訪工作的大忌,容易引發采訪錯誤,進而對采訪效果產生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在采訪過程中,一些采訪者由于情緒過于激動或強硬,完全忽略了被采訪者的感受,從而導致采訪失敗。因此,采訪者必須保持客觀、公正的心態,將自己與被采訪者置于平等的地位,才能真正實現情感上的交流,以達到采訪目的。
(五)懂得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實質上是對采訪對象的一種尊重,這種尊重不僅體現在語言上,更反映在心理上。無論雙方身份、地位的懸殊有多大,都應當站在被采訪者的角度,真正做到換位思考。采用非語言化的情感交流,更有助于增加雙方的默契,使得采訪更加真實生動。
(六)運用具體化的提問方式
運用具體化的提問方式,就是要采用細化的語言,避免因籠統提問而出現回答不明確等情況。在采訪者和被采訪對象之間,往往能夠起到較好的呼應,使得問題更加細化與具體。運用具體化的提問方式,有助于更加深入細致地挖掘更多的細節,客觀上決定了采訪的質量。
在電視采訪中,記者的提問需要運用一定的技巧與策略,以獲得高質量的采訪素材。
引導式提問、激將法提問、直接提問、迂回提問,都是一些較為常用的提問方式。記者應當充分認識采訪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與不足,善于運用提問的技巧與策略。通過有效地提問,獲得更加準確真實的新聞信息。這不僅體現了記者的專業水平,更有助于提升節目質量。
[1] 李寶戰.電視新聞采訪中有效性提問策略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6(07):88-90.
[2] 暢祎揚.電視采訪中記者提問策略探析[J].新聞傳播,2012(07):131-132.
[3] 吳曉萍.試論提問的藝術策略[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05):66-67.
G222.1
A
1674-8883(2016)23-02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