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濤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應走出“四重四輕”的誤區
□方濤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新的課程,它具有開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實踐性的特點,極富現代教育特征。在實施過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由于實施的載體、效應、策略以及資源方面的差異,以致出現了誤區,具體體現為“四重四輕”:重實踐輕文本、重預設輕生成、重課內輕課外、重現存輕開發。
綜合實踐課程;活動載體;活動效應;活動策略;活動資源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設是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是課程改革發展的產物。綜合實踐活動課應突出“活動”兩字,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主動實踐、主動探索,敢于質疑、敢于創新,真正實現“做中學”,從而積淀學生素養,提高學生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方式多樣、內容廣泛,但由于地域、校際及學生個體差異,加之該課程缺乏相應的指導綱要,活動課程在實施中出現了許多誤區。要使綜合實踐活動真正取得效果,就必須走出誤區,帶領學生真正參與到活動中,才能達到課程設置的預期目標。
當下,開展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課最普通的方式。課上,學生實實在在地“做”,情趣高漲、參與度高,場面熱火朝天,師生忙得不亦樂乎;課后,筆者詢問學生的感受,大多是“好玩” “過癮”。至于活動的意義和收獲,多數學生卻回答不上來,可見純粹是為活動而活動,這就是重實踐、輕文本現象。因此,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文本的參與。
首先,文本閱讀是一種理論學習。文本是導引,也是方向,教師要注意實踐的深度,要求學生通過文本理解實踐的目的與意義,把握各種不同實踐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領,并結合具體的活動情境,恰當選擇和利用活動工具及相關手段,完成活動的具體任務,并達成預期活動目標。
其次,文本要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適應。在活動課中,教師要因地制宜,對教材進行改造,增強教學內容的時代信息和生活信息,以促進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創造性地進行實踐活動。如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馬家寨鄉小學開展的“長江的尋訪”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安排了參觀、訪問、繪圖等,將地理、語文、社會、環保等知識與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在如何保護“母親河”的綜合采訪中,學生積極參與,靈活運用已學知識,聲情并茂地表達了人們對破壞長江母親河環境等不良行為的憤怒,并要求保護和請愿。這樣言行一致,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心智和語言素質,而且還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再次,文本要能調動和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選擇的活動或問題要讓學生感興趣,這是首位,但同時教師還要了解學生對什么感興趣以及為什么感興趣。對比,可在每學期開學時就印發調查表,讓學生選填自己喜歡的、想研究的問題,如三年級有 《小學生玩具情況調查與分析》、四年級有 《小學生課外書籍情況調查》、五年級有 《小學學生雙休日活動情況調查》、六年級有 《本班學生視力狀況調查與分析》等課題,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且主題簡單,學生易活動、易實踐,做起來積極性高,活動效果也很顯著。
生成不是無中生有,生成也不是反映,而是一種建構。“這節課不完全是預設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的生成。
首先,生成需要預設。生成性教學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亮點。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課堂按課前預設進行,教師不敢越雷池半步,擔憂學生一發不可收拾,使課堂呈“無序”狀態,影響活動進程。其實生成與預設是一對矛盾統一體,課堂呼喚高水平的預設與精彩的生成。活動課中只有多些生成,課堂才有生機,學生才能暢所欲言,自主獨立。
其次,預設不等于生成。對于成果的檢查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尤其對于活動最終的成果評價要求要低一點。鑒于小學生受年齡、知識水平、動手能力等限制的情況,教師對每一次活動最后取得的成果可以不做嚴格要求,而強調參與、體驗、動腦、動手、動筆。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課要有效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只有長期堅持下來,才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使學生的思維、個性品質、意志力也得到有效培養。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大部分課程都應在室外進行,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社會,感受大自然,使課堂有活力,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為了讓學生了解血吸蟲的危害,教師就可組織找釘螺的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在教室內、書上找與到田溝、渠邊找進行對比,這樣,效果就顯而易見了。因此,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應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展開,課程內容越貼近生活和學生,開展的效果就越好。
再如,有關自然環境,如黃豆發芽試驗、養金魚、氣象天天記錄后的思考等;有關科技小制作,如利用家中的廢舊玩具制作小汽車、小飛機等,可以進行一些實驗,如鹽或糖的溶解實驗、磁鐵實驗等;有關文化知識梳理,如收集科學家的故事,收集民間諺語、詩歌朗誦、每天講故事給同學聽,等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在做中觀察,在實驗中探究,以提升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此外,教師、學生、家長等評價者還應對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態度、形式及效果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等方式,以啟發、引領學生及時交流并記錄自己的感悟和體驗,從而促使活動得以更好地完成。
總之,在整個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都可根據“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策略展開,這樣,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加深了認識,且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他們還將會在活動中求得知識,在活動中明事理,在活動中學會做人。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門經驗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不能僅僅依托現有的教材,而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地域特點、現實環境開發活動主題。活動要做到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充分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生活性、活動性和小學生的主體性等特點。比如,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就應充分體現農村獨有的特色,從本地特色、學生生活來開展主題。這樣活動起來,學生才有興趣,活動才有效果。例如,“垃圾的分類調查” “尋找長江污染源”等主題,就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讓學生有機會了解自己身邊的日常事物,從而為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再如,開展“快樂閱讀,健康成長”主題活動時,教師就可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交流活動,在此過程中,學生或誦讀古詩詞,或交流名著賞讀,或推薦經典的名句、心得,或摘抄成語、名言、佳句等做讀書筆記,或階段性地制作圖文并茂的手抄報等,都有效調動了閱讀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為沉悶的教改帶來了活力,讓學生感受到了開放、自主,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了新知識,鍛煉了能力,使其個性得到了張揚,整體素質獲得了提高。只要老師們潛心鉆研,大膽探索,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課堂就一定會迎來燦爛的明天!
[1]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陳嫦.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誤區與有效實施策略[J].陜西教育:理論,2006,(9).
[4]王麗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J].教育學文摘,2014,(9).
(編輯:朱澤玲)
G623
A
1671-0568(2016)33-0031-02
方濤,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馬家寨鄉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