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渝浠
(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淺論當代大學生學習與為人的關系
張渝浠
(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學習與為人的關系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論證話題。教育之作用,是先教會為人還是先教會知識技能,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又顯得格外重要。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大學生學習與為人的關系。一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為人”;二是任何輕視“學習”的想法都是錯誤的;最后“為人”是根本,“學習”是工具。因此,“為人”和“學習”在教育過程中缺一不可,相依相存。
教育;學習;為人;關系;道德;修養
中國古代講求“率性之謂道”,是說教育應當以發展人性和完善人的理想為目標,不應違背人性。在西方社會,教育同樣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20世紀是人類文明高速發展的時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文明的蓬勃興起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因此,我們越來越重視教育的社會功能和與之帶來的經濟利益,但同時,20世紀也是跌宕起伏、沖突不斷的時代,人類因戰爭死亡的人數超過了過去所有世紀的總和,犯罪、離異、吸毒、酗酒、抑郁、自殺等現象急劇增加,人們提出了“全球精神危機”,解決人類精神危機問題迫在眉睫。這正是因為人們在追求教育推動經濟而忽視了教育更重要的任務是鑄造完整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教會人們學會為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大學生的為人教育,處理好學生學習知識技能和學會為人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為人”,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來解讀,有以下理解。首先是重道德教化。內在的道德和外在的法律共同約束人的行為,自律與他律相輔相成。在社會,道之以德;在個人,文質而彬彬。其次,是修養。修養學說包含了許多立身處世的原則和思想,更強調在成長過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和品行。當代大學生面對“學習”和“為人”的關系時,應當明確它們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為促進的。
宋代司馬光認為,德是才的統帥,只有具有好的品德的人才能引導和影響別人,他的才能也才可以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表達了他對“為人”的重視。當代大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很多,各類專業課、公共課、選修課加在一起有幾十門課程。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當代大學生往往更加重視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學習,而忽略歷史、文化類課程的學習。因為強大的專業基礎或技能意味著一份工作、一份收入,知識和技術能夠立刻體現出經濟價值,而“文化”并不能在短時間內帶來任何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但是,無論學習哪一門技能或學科,“德育”都是第一位的,因為沒有好的“為人”,再扎實的技能或高深的知識也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我們雖然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為人,但并不輕視學習,反而認為學習是極為重要的。科技和知識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沒有科學的繁榮,社會文明的進步只是紙上談兵。當代社會需要有專業技術、有專業知識技能的人才,越來越多的職業將會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而被淘汰,一些新的無法預計的職業也在悄悄誕生,大學生必須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并為此做好準備。“一專多能”已經成為很多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也就是大學生不僅需要掌握一門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多方面、全方位地提升個人能力,并具有創新和開拓精神。
從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宏觀角度來看,強調以做人的教育為核心,同時開設其他知識類課程,改善學生知識結構是必要的。學會“為人”,是立身之本,“學習”是服務社會的手段,是工具,二者不可偏廢,但是有先后之別。在師范類高校中,我們強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因此,在當代大學生中開設以道德教育為核心的課程是必須的,但還應該注意處理好傳統與現代觀念沖突的問題。課程要與時俱進,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順應時勢,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總之,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工程,對個人來講,是不可逆不可重復的。“為人”和“學習”在教育這項工程中缺一不可,相依相存。我們既要重視學習知識所帶來的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也必須有好的“為人”作為核心和立身之本。
[1]錢遜.對青年學生進行做人的教育[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2).
[2]肖傳琳,龍兆修.大學生文化學習與做人關系淺說[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20).
[3]戴木才.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核心價值體系的辯證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索之一[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4]楊曉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基本問題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
·編輯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