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倫
(吉林昌邑教師進修學校中學部 吉林吉林 132000)
?
教學與澆水
李宗倫
(吉林昌邑教師進修學校中學部 吉林吉林 132000)
水是生命之源,萬物生長離不開水。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如果把學生比作禾苗,社會負責給予禾苗陽光,教師每天給禾苗定時澆水。這樣禾苗才能茁壯成長。
給禾苗澆水有學問,給學生講授學科知識更有學問,這就是所謂課堂教學的技巧。根據較長時間的教研實踐將課堂教學技巧總結如下:
這種問題往往發生在中年教師身上,個別年齡大的教師也容易犯這個錯誤。總的說來,幾乎所有能力強的教師都犯過類似的錯誤——只要你稍不注意就會這么做。這類教師我稱之為“字典型”教師,知識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清清楚楚,既能突出重點又能突破難點,但就是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一堂課下來,講了很多,學生也學了很多,給學生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只有一個字“累”。如果每堂課都這么累,很容易使學生厭學。這些都是把學生當作水桶的典型做法。這樣做的老師總認為自己會的學生就應該會,把成套的知識一股腦地灌輸到腦袋里,不管學生能不能全部消化。其實知識在于積累,學生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所有的相關知識都掌握,水太大容易把禾苗淹死,甚至發生水災把禾苗沖走。
有節制地“澆水”在這些老師的教學實踐中被拋棄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度地,就像禾苗一次能吸多少水是有限度的,多澆的水不但禾苗不能吸收,反而會影響根系的呼吸代謝,起反作用。
正確的做法是,精心備課,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把想講的知識科學明了地交代給學生?!白值湫汀苯處熤灰J識到位,絕對有這個能力。
犯這種錯誤的多數是年輕教師,我稱之為“抓不住重點型”,既不抓重點,也不抓難點,眉毛胡子一把抓。老師累得口吐白沫,學生卻沒聽懂多少。課堂效果比“字典型”教師更差。對他們來說,新課教學尤為關鍵。
新課教學就像澆頭遍水。上新課時是學生求知欲最強的時候,此時科學澆水效果最佳。45分鐘的課堂時間一定要科學地利用起來,把該澆的水澆到位。首先用最短的時間最科學的方法引入新課(時長不能超過3分鐘為宜),在學生注意力都集中到新課內容上來時,開始大澆其水,把知識點有效地埋伏在語言中,做到用詞精準到位,說話言簡意賅。該用實驗引領的就做演示實驗;該用邏輯引領的爭取三句到位,不偏不倚。每節課的內容都有重點和難點,“澆水”時千萬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時長不能超過20分鐘。此時的時間把握尤其重要,若用時太短會“澆不透”,聽不懂;用時太長就會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
年輕教師從沒什么可講的到滿堂灌本身是一種進步,再講究一下“澆水”方法,進步就更大了。
禾苗缺水了再澆,四個字供您把握:“干透澆透”。禾苗的根也需要呼吸,干透是讓禾苗根系健康發育的先決條件,總泡在水里根系會因缺氧而潰爛,根爛了禾苗也活不成了;相反干透了還不澆水,禾苗會枯萎。發現禾苗干透了立刻把水澆透,這樣禾苗才能茁壯地成長。給全班同學講課是一對多,而不是一對一。不同學生對新知識消化吸收的速度一般不同,有的學生吸收得快,有的學生吸收的慢。這一點與一片田地略有不同。只有全部學生都消化吸收了稱之為“干透”??傋屓w學生干透不是總能做到,大多數都“干透”了,就又該“澆透”了,這就是所謂時機把握的到位。
給禾苗澆什么樣的水也有講究:一澆自來水;二澆困過的水;三澆高氧水;四澆磁化水。給學生講課也一樣,講什么很是關鍵,必須事先謀劃好。
新課教學自不必說;復習課時也應該抓住典型題先講再練,解決制約學生能力生成的瓶頸問題,使干透的禾苗順利地吸收到足夠的水分;復習課也不是什么水都能澆,所講問題要抓重點、分層次,應該注意抓典型,以點帶面、舉一反三;題型和難度把握應該合理,由淺入深,分層遞進;題目數量不能太多、太難,要有代表性并且便于變形和演化,活化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辨析知識的過程中不能只顧自己講,應該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根據學生的言語,不僅可以準確把握所澆的水是否對路,也可以及時發現是否存在該澆但還沒澆的水,以便及時澆上。
留作業是引導學生自己澆水,作業題目的選擇十分重要,作業內容應該緊緊圍繞著課堂講解知識的重、難點布置,那些基本概念題和基礎知識題應該不能過多,否則會太浪費學生的休息時間,練習冊上出現的偏題、難題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所刪減,下課前對作業的難點應予以適當點撥。
所謂生澆硬灌,是指不管禾苗是不是缺水,也不管禾苗需要什么樣的水,拿來水就澆灌。就像馬路兩側用消防車給花草澆水一樣——用呲水槍急速地對著花草呲,水流的遍地都是,而花草被呲得東倒西歪,土地吸入的水有限,不出兩天又重新干裂了。課堂教學有時也存在類似情況,一般分為三類。一類是事先不認真備課,上課猛講一氣,想怎么講就怎么講,沒邊沒沿,更不用提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了。另一類是只顧自己的講課邏輯,不顧學生的掌握情況,該怎么講就怎么講,老師累得夠嗆,學生卻跟得很吃力,講課效果大打折扣。這類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平時不去跟學生交流,上課時師生互動不好。這樣做的老師一般是留很多的作業卻很少去判。最后一類是老師的想象力很豐富,還沒感動學生呢,就先把自己感動了,正題講完立刻跑偏,把學生的注意力都引導到與正題不相干的問題上去了,亦即做無用功。
有些學科是實驗學科,比如物理和化學。不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或者因為實驗器材不足、或者怕麻煩、或者認為應對中考用做題代替實驗就足夠了,該做分組實驗的用演示實驗來代替,演示實驗用講實驗來代替,用大量的習題來強化“實驗”。學生類型題做了很多,但對實驗習題稍微做一下變動就不會做了;或者學生多難的題都會做了,一拿起實驗器材就發懵,沒辦法的情況下,拿實驗器材當玩具玩。這就是所謂動嘴不動手。動嘴不動手是不顧學生能力培養的短視行為,中國之所以培養不出大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與此不無關系。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樣做的老師真的是來教課的,教完課夾著教案就走,拒學生于千里之外,學生懂不懂、會不會與自己無關。學生聽不懂的再不去問老師,時間一長,不會的問題越積越多,慢慢地就聽不懂課了,久而久之會造成學生厭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