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小樂
(進賢縣民和鎮中心學校 江西南昌 331700)
?
學好課程標準 提高教學實效
溫小樂
(進賢縣民和鎮中心學校 江西南昌 331700)
摘 要:在不斷學習《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筆者深刻體會到教學的目標是“變人為的教育為為人的教育”,再不是只強調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必須使學生在探索合作中,在實際運用中,在創新創造中學習數學。
關鍵詞:新課標 教學實效
人類已經步入21世紀,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以信息技術為主要的技術革命和由它引起的經濟革命,而重新塑造全球經濟的世紀。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學習創新和創造性應用知識的能力。這便引起了基礎教育課程的重大改革,作為21世紀的教師,受到一次新的洗禮,不斷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深化教育改革,以一個嶄新的自我面向教育。
在不斷學習《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我深刻體會到教學的目標是“變人為的教育為為人的教育”,再不是只強調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必須使學生在探索合作中,在實際運用中,在創新創造中學習數學。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更恰當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下面就依據《課程標準》對教學、學習過程總結幾點粗淺的個人意見。
1.領會培養目標和課改目標
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科學地規劃各部分內容的實施途徑和方法,懂得各部分內容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和所滲透的思想教育。
2.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
依據《課程標準》,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環境中樂學。要使學生樂學就必須掌握學生心理特點,學生在什么情況下,在什么時間里情緒是高昂的,更易于理解、掌握知識。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兒童在每周星期二、三、四的學習狀態是最佳的,而星期一和星期五是比較低調的。因此,星期一這天的課,教師特別要為學習新知識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學生學習營造寬暢、和諧的學習氛圍,少留一些課堂和家庭作業,不要讓學生有心理負擔,使學生以良好的心態去完成本周的學習。
1.實現師生角色的轉換
教師要由教學的主宰、中心變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要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體、主人。他們不僅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共同學習的義務,而且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伙伴、學習方式,進行個性化學習的權力,數學教學也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2.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學探究是基礎,合作學習是重要的方式,讓學生自由操作、擺弄、實驗、觀察、思考自己認識事物,發現問題。學生往往會從自己的生活實驗和思考角度出發、產生不同的思考方法,教師應該鼓勵和尊重學生的思考方法。一年級教材要求把三個“△”排列起來,很多同學的排法是“△△△”或,“”其中有一個同學他就有很多種自己的排列方法:“”等等。在第七冊的口算加減法的教學中,口算540-370=170,我請學生 說說想法。同學們說了很多,如①140-70=70 400-300=100 70+100=170,②540-300=240 240-70=170,③370+170=540 540-370=170,其中有一位學生這樣說道:500-300=200 70-40=30 200-30=170,乍一看,他用70-40=30,把減數里的一部分再減去被減數里的一部分,同學們都說不對。我請他說說道理。他說,70-40=30,說明540-370的被減數先欠減數30,500-300=200,再200-30=170把結果還給被減數一個30,所以結果是170。在長方形周長和面積的教學時,讓同學們自己去量一量教室、操場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就直接把課堂知識延伸到了實際生活中來。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自己設計題目讓同組的同學完成。以上這些例子說明了學生在學習中有善于獨立思考,勇于創新,運用知識、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評價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也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措施。我們既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就應該更注重學習過程、思考過程的評價,允許學生給出的答案多樣化,也就沒有更好和更差之分,只要是合理的,就應該允許它存在。目前,用書面測驗已不能適應科學課程的發展,但仍是檢查學生科學知識掌握情況的方式之一。我們不能只憑學生給出的答案評出對錯,更應該看他們的完成過程,看學生是否理解和應用知識。比如,第七冊數學第一單元測試中,有一題是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下面各數,其中有一個同學這樣做:30300 303000 3300 30080,排成:303000 33000 30300 30080我當時考慮了一下,就給他扣了一半分2分,后來他就因為這2分而沒有得滿分。當我把考卷發下去后,評講這一題時,我說:“有的同學題目沒有讀懂看清,結果按從小到大進行排列了。”然而這位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沒有看錯題目,我只是從右這開始排列,為什么不能從右邊排列呢?題目又沒有明文規定從那邊排,也沒有標明是用“<”,還是用“>”。聽了這理直氣壯的分析,我覺得我沒有任何理由說他排列錯了。我們從他的排列過程能看出他對億以內數的大小的比較已經掌握了。我們不正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不能一棍子打死。這樣,才能使數學教學落到實處,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