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剛(山東省廣饒縣第一中學)
?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趙永剛
(山東省廣饒縣第一中學)
摘要:信息技術課雖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但是它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其教學過程仍處在摸索和不斷改進的階段,沒有既成的豐富而優秀的經驗和理論供教師借鑒,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的實踐教學中,教師常常會因為缺乏教學支撐而在面對諸多的教學問題時不知所措,如學生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為何會呈下降趨勢,且逐漸加快?再如,是什么導致課堂教學高耗低效等等。從教學中常見的幾個問題著手,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期拋磚引玉。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效率;問題;對策
隨著當前社會科技水平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已然廣泛地被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加上從2001年實施了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以來,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也越發顯得重要了。但是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課堂教學中尚未形成成熟、固定、優質的教學體系,教師在教學中,無章可循,只是一步探索、一點總結。然而,在這未知的前進和探索中,難免會出現問題,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應對,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何況是來自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初中教學,在教育背景、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等各方面不同的客觀因素影響下,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掌握水平也就參差不齊。有些家庭寬裕,學生自己家中備有電腦,對電腦的基本操作早已駕輕就熟;相反,有些學生則從未接觸電腦,對于與電腦相關的一切一無所知。這就在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呈現出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
策略:采用優帶差的形式,實行小組協作式教學。
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如果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因材施教,并不是不可取,但是,由于學生之間差異太過于明顯,逐一進行教學輔導,耗時耗力。而利用小組協作形式,根據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差異進行分組,優帶差,讓學生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互相幫助,互相督促,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樣既能讓學生優勢互補,縮短差距,平衡知識的掌握程度,又有利于學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人際關系的和諧,團隊精神的培養。
當前電腦在家庭中都比較普及,大多數學生都能用電腦完成幾個操作,但是很多學生都是因為癡迷于電腦游戲才更多接觸電腦,對于如何利用電腦中的信息技術來支持學習,則知之甚少。
策略:注重優勢引導,讓學生的特長為學習服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從事一項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對于有些學生而言,雖然他們癡迷網絡游戲,虛擬聊天,瀏覽論壇等,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也都具備一定的電腦操作基礎,同時也對于電腦操作存在一定的興趣。教師不應只是一味地極力打壓,而是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對于電腦操作的興趣來激發他們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
信息技術是一種實用工具,高中階段學習信息技術的目的就在于將信息技術作為支持學生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一種手段,從而為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但是就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多數學生學習信息技術,都是為了應付會考,為了“學”而“學”。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會利用信息技術來獲取、處理和應用信息,但一到現實生活的應用中,則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導致嚴重的“學”“用”脫離,不能靈活利用信息技術課上所學來解決實際問題,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工具性。
策略:采用任務驅動,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所謂“信息素養”,就是指個體“能夠檢索、評估、篩選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綜合能力。而學生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信息技術的應用意識,主要是因為他們不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因此,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養的培養。任務驅動法是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有效策略之一,教師可以酌情嘗試。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以完成一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將課堂教學的知識和內容隱藏其中。在學生試圖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會思考、分析、發現問題,產生疑惑,這時教師只要適當點撥和引導,讓學生認識和學習到一些有用的知識和信息,從而利用這些知識釋疑解惑,豁然開朗。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將信息技術看作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手段,從而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
相比較于其他的學科而言,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涉及的內容也是不斷更新。但是實踐教學中,教師卻只是圍繞教材中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軟件進行單一的教學,這樣的教學內容,是很難適應當前信息科學的飛速發展的。
策略:教師要解放思想,“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教材為綱,但卻不能拘泥于教材。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并非只是教學生掌握一些軟件的應用,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怎么學”,讓他們掌握終身學習的方法。這樣,學生不僅能通過自主學習,掌握不斷更新的學科內容,而且還為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
·編輯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