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春玲
?
抓小細節 成大氣候
——淺解小學語文字、詞、句的教學難點
□盛春玲
【摘要】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而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語文學科是科學基礎的基礎,體現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更好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教師是創造地教,學生是創造地學。語文教學是學生心靈上的拓展,說其大,抓其小,只有不放過小環節,才能成為大氣候。特別在字、詞、句教學方面,教師要把學生釋放出來,發展學生潛力。
【關鍵詞】淺解;小學;字詞句;教學
有人說:“前生殺了人,今生教語文。”語文確實難教,難于上青天。語文教學比登天還難嗎?的確,天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大。——這是廣義的認為。從狹義解釋,它只不過是一門學科而已。又有什么大了不起呢?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把問題縮小,縮小,再縮小去講就比較簡單了。下面本人針對字、詞、句教學談幾點困惑:
一
通常字、詞、句連在一起進行教學,把字音弄清楚,能組詞,把語句說通順就行了。生字教學一般只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認清字型,了解字義。如:“日”字,且不談讀音,就說它們的字形吧!它是一個象行字,是由觀察太陽“●——○——日”這樣演變而得到的方塊字,意義上表示“太陽”,能組詞。就拿“紅日”一詞來說,用詞說一句話:“一輪紅日掛在天上。”這時可能有學生問:“天有多大?老師!”問題就出在這,天無邊無際,大得很。“你這個問題提得好,正需要你們去研究,所以今天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當然不只這一種解釋及回答方法。只要教師靈活運用,去分析、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那么比登天難的問題就不在話下。
還可以把“日”轉化為“太陽”來理解,這樣有了一組鮮明對照的詞語來進行教學。用“太陽”來說句話。“紅太陽發出萬丈光茫。”“紅”表示顏色,學生懂。太陽學生懂,“萬丈、光茫”學生也懂,那“萬丈”是不是指“太陽”發出“光”有一萬根老爺爺拄拐的形狀呢?問題又來了。怎么辦?千萬不要說學生問錯了或問得幼稚,其實問得很有道理。既然是這樣理解,那就叫做“一道道光”。但是:“紅太陽發出萬丈光芒”如何解釋呢?這里就要談一點數學知識了。過去,我國古代長度單位常用“丈、尺、寸”來計量。現在與國際接軌,使用國際單位“千米、米”。過去我國規定l丈=10尺,l尺=10寸。現在1米等于過去3市尺。還可以結合科學課中的“光年”以及“太陽系”等有關知識進行講解,學生就會知道太陽光的遠大,感受太陽的溫暖。
以上說的是“日”本義,當然可以談一談引申義、比喻義。如:“共產黨好比紅太陽。”“毛澤東思想是我們心中不落的太陽。”怎樣理解?請聽歌曲①:“……高樓萬丈平地起,開展了生產大運動,邊區的太陽紅又紅,來了咱們的領袖毛澤東,挖掉了苦根翻了身……”歌曲②:“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雨露滋潤禾苗壯,干革命靠的毛澤東思想,魚兒離不開水呀,瓜兒離不開秧,革命群眾離不開共產黨,毛澤東的思想是不落的太陽……”關于這類歌曲很多,不能一一標出,請聽《紅太陽》專輯。還可以結合課文《太陽》《自然百科知識》《宇宙之謎》講座(錄像)等有關“太陽”的知識進形象地解釋。通過學生對學過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充分想象。如:“萬物生長靠太陽”可以想象出太陽起著多么大的作用。科學的今天發明了“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池”等,今天在學校學習這一知識,將來會更好地利用“太陽”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所以說,語文知識是一切科學知識基礎的基礎。你說是不是把語文教學中的問題縮小了呢?語文課程的一個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而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
二
要學會分析、理解學生心理因素,不要死教生字詞,要靈活,盡量讓學生說出。如:“山”象形字。(插圖略)寫法指導,中間“丨”為什么要寫得那樣高呢?正如山的頂峰。學生易吸收象形字。組詞:“山水、江山、高山流水、登山”等。充分展示山水的美。正如:“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遣詞造句,就拿“江山”來說,且不談本義,就引申義談一點,“人民江山萬年牢”充分讓學生想象,尊重學生的想象,使學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將來更好地“穩坐江山”,做事業的接班人。“登山”是一項運動,鼓勵學生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峰等,希望學生們“勇攀高峰”。
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口語交際方面的能力,將“聽”的能力和“說”的能力整合,強調文明交往和合作精神,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注重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和創造精神。在實踐中積累詞語,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語文教學是在小的心靈上拓展開去。
三
教學語言力求準確生動,這就要精心設計,力爭用最短的話語,最短的時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如:會意字“教”,起源于“老”——“孝”兒子挽著老人,兒子多孝順啊!“攵”是打的意思,寫正直的文章不要寫反統的文章。過去教育的方法就是“打”。“棒頭上出孝子”,所以“教”字具有“嚴、管”等方面意思。組詞:“教師、教學、教育”等。就拿“教育”來說句話。且不談學生如何說話。就拿我們教育事業而言。有這樣一條標語:“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可見我們的教師肩負多么光榮的歷史重任。看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表達要正確無誤,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做到思想觀點正確,舉例可靠、確切,方法嚴格規范,符合客觀實際。
四
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索。如:《柯里亞的木匣子》一課,有的學生說了句:“不能把孩子姣慣很了。”有的學生說了句:“柯里亞從小聰明,能模仿母親的一舉一動。”還有的學生這樣說:“……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等語句,各抒己見,說得很有道理。加強語文教學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的重要內容,不是附加任務。加強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實現語文課堂教學與生活的統一,體現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更好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教師是創造性地教,學生是創造性地學。
五
在字、詞、句教學中應尊重學生解答,鼓勵和批評要有機地結合起來。從《“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給人的啟示可不少。在一次作業評語中:……希望努力學習,加油啊!學生就在批語中“加油”附上“加水”。我認為“加水”一詞很好,很有道理。如:“共產黨好!好到水都能把燈點亮。”這句話是真的。就是共產黨領導人們利用水發電來把燈點亮。這就是“水”的好處。再如:“井底之蛙”一詞,井蛙看天就知道天只不過井口那么大,如果向井里加水,一直把“井”加滿,使井蛙隨井水流出井口,它會有什么反應呢?這時井蛙看見的天就不是井口那么大了。現在依我看來,學生是井蛙,我們教師要把它們釋放出來,發展學生潛力,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成功之喜。
總之,語文教學只要你抓細了,抓實了,就一定有大的發展。任何一個成功人士,一項成果,都是從點滴做起,從小做起,從細節做起。那么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更應該從字、詞、句抓起。如果說:“神州七號”飛船,哪怕有一絲誤差,可想而知,能進入軌道嗎?更談不上返回。我們的語文學科是科學基礎的基礎,說其大,抓其小。別瞧不起小細節,只有不放過小細節,才能成為大氣候。相信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能解決天大的事。
參考文獻:
[1]孫海燕.低年級課堂中的“字詞句”教學[J].快樂閱讀,2012,(33).
[2]呂菊琴.走進綜合輕松學習字、詞、句[J].新課程導學,2012,(33).
[3]周建新.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學用字詞句”教學聽后有感[J].教育科研論壇,2009,(11).
(編輯:胡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7-0135-02
作者簡介:盛春玲,任職于武漢市江夏區山坡鄉碧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