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北碚區特殊教育學校)
用心感悟聾生舞蹈
劉娟
(北碚區特殊教育學校)
“律動”兩字是由希臘語RrhmlDs發展而來,英語稱Rhythmic,是節奏的意思。從字意上來講,律動可理解為有韻律節奏的身體動作。而律動課的教學是通過人體有感情、有節奏的舞蹈,表現出各種不同高低、速度、力度等內心節奏的音樂內容。
在無聲的世界里對聾孩進行律動教學一直是一個難題,十幾年的教學實踐我一直在努力摸索,如何引導這些只能用眼睛觀察世界的孩子們進入一個感性的世界,孩子們也用心來表演舞蹈。
在律動教學中,一節完整的律動課包括基本功訓練,舞蹈基礎知識的學習,音樂感受、舞蹈和基本體操以及游戲五個步驟。教師理解并合理地安排好課堂教學結構,能使聾校的律動課上得生動、充實,讓聾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發展,培養聾生樂觀進取的精神和健康向上的個性。
舞蹈基本功是繁復的藝術訓練全過程中最根本、最關鍵的部分,掌握了基本功,以后舞蹈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所以,律動課的第一步應讓學生進行舞蹈基本功的訓練,活動關節,拉開韌帶,以免學生在教學中受傷,其中包括頭、頸、肩、手背、手、胸、腰、跨、腿、腳的練習。進行完大幅度的基本功訓練后,接下來是形體訓練,即簡單的站位、擦地等訓練,一是達到緩沖、放松的目的;二是使聾生有扎實的舞蹈基本功底和良好的形體,這對聾生的舞蹈學習與表演起到關鍵的作用。
1.新授動作要規范
學生往往是先入為主。一個動作初學時養成的毛病,以后改正較為費力,甚至難以改正。如果一旦成為習慣,以后是很難糾正的。教師在教新動作前一定要熟悉動作的規律和要領。
2.教師示范要準確
教師要精講多練,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反復練習上。示范動作要準確無誤、節奏鮮明。
3.教學要循序漸進
教授一個新動作往往要經過若干次訓練,然后達到成型,即經過由簡至繁、由易到難的過程。一開始即練習整個動作顯然都是不適當的。教師制定的訓練步驟要根據聾生的年齡、能力、理解力來設計。
在教學中,讓聾生認識舞蹈,接受舞蹈,要從有趣的形象動作開始。一個姿勢做出來,一個動作舞起來,要使學生能辨認出這是什么,或者使他們感受出這個動作傳達了什么情緒,讓學生體會出舞蹈的語匯。這樣,舞蹈才會為聾生帶來生機,才會在他們腳下變得活潑起來,才會吸引他們共同參與舞蹈動作。聾生有了舞蹈動作,而又理解了舞蹈語匯,表演起來就輕松自如,特別是在老師的指揮和他們已有的內心節奏,表演舞蹈整齊劃一。他們每次演出的那種活潑機靈的情趣,深受人們喜愛。
4.創作舞蹈動作
舞蹈是通過節奏,經過提煉和組織的人體動作和造型,在一定時間、空間范圍內運動,以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藝術。讓聾生通過舞蹈來表現美好的新生活的前提,就是學會基本舞步,舞蹈就是手舞足蹈。教師用準確、規范、優美、動人的舞蹈示范來感染學生。要選擇的活動適應聾生的舞蹈來吸引孩子。如:新授“踏跳步”時,讓學生通過模仿老師舞步,通過反復練習后,在鞏固舞步的基礎上,教師采用形象的正誤、典型對比反復分解表演方法讓學生理解學習基本舞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創想律動教學,使聾生的性格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從被動到主動,彌補了他們生理、心理上的缺陷,讓聾生在自身的活動和良好情感體驗中更加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學習。
5.及時表揚學生,不斷鼓勵學生
每當學生做對一個小動作,都要充滿激情地給予表揚,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舞蹈的積極性。在排練節目的時候,也要警惕不管學生動作完成情況,一直不停地練習的毛病。如果學生做得認真,完成得動作好,那么可以適當縮短練習的時間,作為對學生的鼓勵。
由于聾生的聽力殘障,節奏教學在律動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它是發展聾生振動覺、殘余聽力、協調能力以及節奏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學中,運用律動和節奏相結合的方法,增強聾生對節奏的感知力。例如,在上課開始時,我用明快的節奏引導聾生進入律動室,聾生在踏鼓的指導下做種種合拍的動作,極富生氣。在琴聲中隨著踏鼓的節奏,聾生所做的各種動作使他們在上課一開始就處于感知音樂歡快的節奏氛圍中。為了使聾生更好地掌握節奏,我利用打擊樂器教聾生練習節奏,如在教學用打擊樂器為歌曲《我和我的祖國》劉紫玲演唱的歌伴奏時,我選用了鈴鼓、三角鐵、沙錘、碰鐘、手鼓和雙響筒六件打擊樂器。在合奏之前,第一步先讓聾生掌握3/4拍的強弱規律(強、弱、弱),在練習時讓聾生強拍拍手,弱拍拍腿,感受三拍子的特點。第二步在我的指揮下,拍手練習伴奏譜。第三步講解示范六件打擊樂器不同的演奏方法。第四步把聾生分成不同小組進行齊奏,用手勢提示聾生配合一致。第五步為歌曲《我和我的祖國》伴奏。待伴奏熟練后,讓部分聾生演奏,部分聾生舞蹈(之前聾生已學習了這首歌曲的舞蹈)。這樣不僅增強了聾生學習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習了舞蹈,還培養了聾生協調一致,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音樂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不確定性的特點,音樂形象難以直觀,增加了聾生對律動的感受和理解的難度。這就要求聾生的律動課堂教學形式、方法要多樣化。課堂里多媒體的引進,大大拓展了聾生律動課堂的空間、視野,教師可以輕而易舉地把律動教學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情感藝術教育。如我在教學中能根據教學需要進行快速選擇、調節、折返和控制。這就有利于發揮教師的課堂應變能力,有針對性地處理教學內容,反復呈現,及時強化,提高效果。掌握適應往往從形象思維開始。多媒體教學可以清晰地輯錄各種實物圖像,或對實物進行動態模寫及模仿;在向聾生說明抽象的要領和道理時,多媒體還能將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整體構成的事物化整為零,使許多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具體化,這一切都能激發聾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把聾生吸引到學習中去。
通過種種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畫面,形象地了解了各民族的生活習性、民族風情以及各民族不同的服飾文化等。如:我在教傣族舞蹈《小孔雀》時,運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先給聾生上了一節欣賞課。聾生看到了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嬉戲、覓食的孔雀,深刻感受到了傣族人民對吉祥鳥的喜愛;通過老師的指導對孔雀走路、開屏、覓食、喝水等神態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并惟妙惟肖地模仿了起來;于是在接下來的舞蹈課上,不用我反復提醒要點,聾生也能自覺地并攏大腿,只抬小腿,并能用手指惟妙惟肖地模仿孔雀。如學習《印度舞》一課,教師一開始就利用課件播放印度風土人情,并同時播放優美的印度舞曲,接著播放配樂,打出印度舞蹈的精美照片,然后介紹一些印度音樂的常識、照片和相關知識,這樣,學生就對印度的居住環境、生活習俗、民族服飾等有了大致的了解,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印度舞蹈的世界,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加深了,能保持高漲的學習情緒,從而對學習內容投入了更大的關注,于是學習的良性循環就形成了。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會跳舞的,聾生要想跳好舞蹈必須比正常人付出千百倍的努力。特殊教育學校的舞蹈教育,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練習、再練習,只有不斷地練習,才能取得進步,才能擁有優美的舞姿!
相信通過我們用心的教學,孩子們一定能在愉悅中學習舞蹈,用心感悟舞蹈!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