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敏 孔萍
?
淺談高職院校團學工作引入積極心理學的必要性
□蔣曉敏孔萍
【摘要】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題中之義。本文通過分析高職院校學生干部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具體問題,論證在高職院校團學工作中引進積極心理學的現實意義,著眼于在高職院校團學工作中培養心理健康的學生干部,并以此帶動全體學生改善心理健康狀況,為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鑒。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高職院校;團學工作;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良好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針對有心理困擾或障礙的學生以及其他需要幫助的學生,教育者通過鑒別、轉介、診斷、干預等心理咨詢的程序與技術,消除學生的心理不適,防治心理疾病,使學生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高等教育的成敗得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堅持全面發展”戰略主題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要求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專門機構。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對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系統全面的部署。教育部出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這一系列戰略部署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
高職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標,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除了理論知識學習,更多地強調個人豐富的實踐操作能力。高職院校學制較短,學生在校兩年左右即參與實習,身份轉變的緩沖期短,面對社會激烈的競爭,需要在短時間內承擔較大的心理壓力。這些因素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要求,需要從學習、實習、就業、人際交往等方面發現存在的問題、加強正面引導、建立完善制度,幫助高職院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為社會主義建設輸送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和職業素養的勞動者。
高職院校學生干部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開展團學工作的主要力量。團學工作是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學生干部引領和輻射廣大同學的模式發揮重要作用。在團學工作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理念和實踐,有助于培養優質的學生干部隊伍,通過示范帶動,在全體學生中營造積極的心理體驗,塑造積極人格,培養積極情緒,提升主觀幸福感,幫助個人成長成才,對學生隊伍的思想政治建設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具有重要意義。
積極心理學就是利用心理學目前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積極心理學是對傳統心理學將研究的重心聚焦于人類病態和消極心理的反思,強調用一種欣賞而開放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動機、能力和潛能。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淵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Terman關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榮格的關于生活意義的研究。而作為一個心理學分支的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1ogy)是由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Martin Se1igman于1998年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時倡議及定位的。2000年1月《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 Psychologist)刊出了一期關于“積極心理學”的專刊,2000年3月開辟關于“積極心理學”的專欄。自此,積極心理學作為一個心理學分支逐漸樹立,并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目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涉及:積極的情緒體驗,如快樂、幸福感、愛等;積極的人格特征,如對“樂觀(Optimistic)”這一個性特征的研究,以及對積極的問題應對(coping)策略等;積極情緒與健康的關系以及關于創造力與天才的培養等方面。
積極心理學倡導探索人類的美德:愛、寬恕、感激、智慧以及獲得快樂和幸福等,將研究的焦點匯聚于普通大眾身上,因而受到了普遍的關注。哈佛大學開設的積極心理學公開課程《哈佛幸福課》一經推出即風靡網絡,成為許多渴望獲得幸福和積極心理體驗的人們爭相點擊的熱門教育類視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心理的健康狀態,意識到積極心理狀態對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
現階段,高職院校團學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團總支、學生會、協會社團活動。團學工作的學生干部是高職院校校園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參與者。學生干部來自于普通學生,在一系列校園活動提升能力,逐漸成為活動積極性高、掌握一定活動經驗、有一定團學工作感悟的學生活動主力軍。即便如此,高職院校的學生骨干力量隊伍中仍然存在著各種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著團隊意識的充分統一、集體決策的高效達成、團隊力量的最大凝聚、團隊目標的順利實現,還對每一名學生干部個人的成長成才設置很多障礙,甚至對青年一代看待時事和應對社會挑戰埋下很多隱患。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干部的主要特點體現在:缺乏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好高騖遠,對個人成長的目標和規劃不明;是非判斷能力較低,喜歡捕捉子虛烏有的信息,而對真正影響個人發展的政策、制度了解較少、理解和把握程度較低;成就動機很強,易急功近利,但對活動的系統性、全面性、制度性思考較少,被動聽取老師安排較多;想象力豐富,但對活動的整體把握不夠、對細節注重不夠,對原則性和靈活性缺乏有效的協調;開展活動過程中,對于想法的執行力不夠,特別是對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活動執行力度較差;憑經驗辦事,受制于以前開展活動的方式和內容,創新力不高,有的甚至直接照抄照搬;自信心普遍不高,自卑心理多發;自負,不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學生干部在開展團學工作中表現出來的這些特點,反映出學生干部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有:自我意識強,渴望得到關注;自尊心強,渴望得到尊重,但以自我為中心,如果受到批評后,工作積極性極大降低;自卑心普遍,自我認同度低,受挫感高,如在活動開展進程中遇到困難,不能越挫越勇,引導不及時甚至會放棄自我約束;意志力薄弱,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難以做到善始善終,往往因為小過失而導致總體失敗;心智不成熟,思想和情緒的穩定性較差,個人作為受情緒的影響很大;焦慮和浮躁心理嚴重。
面對高職院校學生干部的主要特點和心理特征,我們應有的放矢地運用科學的心理干預方法,除了組織開展心理咨詢、團隊心理輔導、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心靈征文比賽、“讓心緒飛”、心理情景劇等一系列豐富校園活動外,還要將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方法貫穿于心理健康教育。
探討積極心理學在高職校團學工作中的作用,首先要厘清之前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認識的誤區,傳統的觀念普遍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沒有各種心理障礙或疾病,或者以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簡單粗暴的處理。這樣的應對方式無疑大大簡化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難度,然而卻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出現了大量盲區。
現在普遍應用的心理疾病診斷標準有《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10版》(ICD-10)以及《精神疾病的分類與診斷手冊(第五版)》(DSM-5)。在這些診斷標準之下有大量尚未達到診斷標準但是卻有明顯心理困擾的“亞健康”人群。傳統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服務的重點是那些罹患心理健康疾病和障礙的學生,而對于那些遭受心理困擾的,處于“亞健康”的學生人群以及廣大普通師生缺乏必要的關照。在這種背景下,引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則有利于糾正這種偏差,使更多的人群受惠于心理健康服務以及由此帶來的工作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積極心理學在高職院校團學工作中的另一作用則是有利于我們轉變工作的重心,即由以前的被動的心理咨詢和治療變成積極主動的預防為主,由于積極心理學更加注重對于愛、樂觀、智慧等積極心理品質的發掘和倡導,因而在高職院校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的概念,有利于塑造積極心理品質和人格,從根源上防止問題行為的發生,減少惡性事件的發生和由此帶來的不良社會影響。
積極心理學除了應用到對學生干部直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還應貫穿于高職院校團學工作的具體活動中,從意識、觀念、態度、興趣、意志等方面引導學生干部積極應對團學工作,特別是主動策劃活動、樂于表達主見、加強溝通協作、敢于面對困難、總結經驗教訓等,從而挖掘潛力、激發干勁、助推學生干部成長和團學工作順利開展。
此外,團學工作注重以點帶面、以個體進步促進整體發展。因此,要挖掘和發揮學生干部在普通學生中的積極影響力,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干部樹立負責任、敢擔當、勇帶頭的觀念,并激勵學生干部在實際學習、活動、生活中遵章守紀,團結帶領全體學生營造勤學上進的氛圍,進一步堅定思想政治立場、提高心理健康素質、學牢科學文化知識、增長專業技能才干,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崔麗娟,張高產.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J].心理科學,2005,28(2):402-405.
[2]馮汝訓,楊登山,等.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整體構建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13,11(3):321-327.
(編輯:郝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5-0120-02
作者簡介:蔣曉敏,碩士,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工程系實習研究員。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管理等;孔萍,碩士,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工程系實習研究員。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管理、決策優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