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孟冰
(福建省福州市蓋山中學)
巧設疑問 完美生成
——提高初中化學課堂學習的適應性
林孟冰
(福建省福州市蓋山中學)
初中化學課程是開啟學生化學思維的最早課程,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城鄉結合部的初中化學課堂中學生的適應性現狀不容樂觀。因此,以學生適應性為探究主題,在研究初中化學課堂學生適應性的前提下,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問題教學;初中化學;適應性
課改是適應現代經濟發展和全球化浪潮的一項變革,教學內容和管理方法與傳統教學有很大的出入。初中化學課堂內容伴隨著新一輪課改而發生變化,學生能否適應課改,教師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力量。當前,城鄉結合部初中化學課堂學生學習的適應現狀不容樂觀,因此需要化學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打造創新型的化學課堂,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和適應性,改變目前初中化學課堂適應性現狀。
城鄉結合部初中化學課堂中學生學習的適應性問題是多方面的。適應性低的原因主要有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兩個方面的影響。主觀方面,學生自身知識與心理素養較低,對新知識的接受存在一定的困難。客觀方面,一是學校化學實驗設施較少,師資力量較弱,缺少教師;二是教師自身教學的方法陳舊、師生的關系不夠融洽;三是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的主動性較弱;四是家庭、社會等外部環境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1.提升教師感情投入,增強課堂吸引力
城鄉結合部初中教學中學困生面廣,學困生是一個學校中班級或者教師能否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學困生存在的主要原因又是非智力因素導致的。學困生的轉化是每一位教師的關鍵所在,教師只有將工作落到實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困生的問題。教師改變學困生的現狀是非常艱難的,由于學困生產生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教師需要付出很多時間逐個分析。孟子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師對學生付出足夠的關心與尊重,學生也會對教師尊重和敬愛。學困生的改變需要教師愛的鼓勵,增加情感投入。缺少愛心的教育,教育工作就會失去其人性的本質。教師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樂于與學生交心,亦師亦友;同時應做好與其家長的溝通,發揮家長直面孩子的教育作用,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增強學生的信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2.增強學習的適應性,提高學習效率
現代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學效率。教學效率與教學內容成正比關系。教學過程是學生通過教師指導接受知識的過程。以初中化學課堂內容來講,化學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主要依靠教師的引導和教學。教師在課堂時間內向學生傳遞化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并使學生盡快接受獲得這些知識與技能,這是需要教師付出很大努力的,完成這項任務需要教師自身具有豐富的學識和教學經驗,強大的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在上課前做好充足的備課準備,結合前期教學過程以及后期教學期望,針對學生學習情況,建立符合學生需求規律的課堂內容,利用課堂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保持最佳狀態,這樣才能取得優秀的教學效果。教學效率的提高能夠推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建立,增強學生的適應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難度適宜原則
初中化學對學生學習的要求是掌握化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常見的元素、重要化合物的基礎知識;掌握一些化學實驗和化學計算的基本技能;能夠初步運用化學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現象或解釋;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以及關注自然的感情。初中學生的智力與學識較為低級,因此課程內容的安排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在學生能夠理解的知識范圍內提出相應的問題和教學內容,不可提出太高或太難的問題,這樣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學生對化學產生反抗心理。
2.層次遞進原則
課程標準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對知識的掌握處于不同的階段應有不同的教育,依據層次遞進的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既要把握教學的進度又要關注學生接受教學內容的進程,在每上一個層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層次漸進原則要求教師既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進度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既要追求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也要關注學生創新性、發展性、整合性等心理素質的培養,努力促使學習的外在與內在同時發揮作用。
3.目標指向原則
課堂教學是知識、情感、技能等多種技能共同發揮的場所,化學教學目標的設計與選擇要與教學內容相聯系的同時也要符合學生的學習狀態,將多重目標統一到化學素養培養這一根本目標中。教學目標的正確性能夠讓教師創建適合于學生的教學課程,且能科學有序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化學課程的教授過程中,要注意每一項教學活動的多功能性和各種教學環節組合的科學性,使知、情、技等多種目標完美實現。
1.互動教學巧妙提問,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引導師,它能驅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帶著興趣學習能夠積極思考問題,合理安排教學,并且每堂課的教學目標也能充分體現,重難點突出,讓學生可以從整體學習中熟練掌握必需的知識。
2.將教材知識內容實現整合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內容均有效反映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以及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有助于發揮思想品德課程的價值引導作用。加之教材內容符合課程理論的內在邏輯,同時對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實現了很好契合,因此教師必須尊重教材中的基本觀點和活動設計,同時通過對教材中各欄目、標題、文字甚至圖片的內容整合,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在價值。
針對這一點,教師在課程的教學目標在每堂課和每個教學細節上進行落實的基礎上,還要認識到教材作為一個內容相對穩定的教學資料,部分內容尤其是引例難免會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滯后性。所以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具體情況和當地的社會現狀,在充分整合教材內容體系、尊重教材理論觀點的前提下,對教材進行合理加工或進一步引例。事實上,這個問題在思想品德學科中體現得尤其明顯,教師應當針對課程極強的時效性以及實踐性特點,對教材進行有機整合,讓教學內容和活動能夠緊隨時代的步伐。
3.充分發揮師生教學的主動性
在新課標理念下,教師必須樹立學生為教學主體的地位,并且在教學中讓學生正確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相信大多數教師都會通過各種方式響應這個理念。可是,也有很多教師在教學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后,害怕學生因為惰性或學習方法的不科學而導致學習能力下降,尤其是對思想品德中比較抽象的內容學生理解不夠深入、分析不夠透徹,一再講解和傳授,結果導致學生的依賴性反而增加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反而被削弱。
事實上,這些教師的擔心不無道理,而且也很能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但是在新課標理念下,教師必須樹立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引導者的身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擁有自信,并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獲得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和熱情,并且在教學中還要保證全員參與,切實將自主學習的理念和行動落實到所有學生身上。
另外,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自主學習當中,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給予他們參與的時間和空間。作為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的特征,給每個學生提供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的機會。比如,在教材中有很多較抽象或者“矛盾”的內容,學生在掌握過程中容易產生困難甚至誤解。這時,教師應當通過恰當的問題和情境創設激發和拓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對知識產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從而希望自己的思維向著更加寬廣和深入的方向發展。
當然,教師的問題和情境必須創設得精確,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性質。比如,在講到“我國經濟建設取得偉大成就”時提出“是否說明我國已經屬于發達國家了”;或者“如今貧富差距拉大”和共同富裕道路是否矛盾?這時,教師一定要給學生留出時間進行討論、交流,從而使他們在討論中掌握知識,并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提高。
總之,初中作為學生發展的重要階段,教師需要通過思想品德教學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促進他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正確形成。所以,教師必須響應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改革,將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及時有效解決,從而達到教學效率和質量的真正提高。
[1]劉淑紅.淺談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青春歲月,2014(6).
[2]王加金.當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2(7).
[3]徐明德.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思想思想品德教學之我見[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