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明
(福建省武夷山市上梅中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
王志明
(福建省武夷山市上梅中學)
初中生正處于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初步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需要教師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如何激發(fā)初中生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興趣入手,對如何在課堂教育、課外教育和課后教育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進行分析,提出生活化教學模式的一些基礎運用策略。
生活化教學模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果
結(jié)合初中課堂教學的反饋情況,我們發(fā)現(xiàn)初中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中存在興趣不足、不愿意參與到課程教學中、不能夠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問題。這種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在于教學模式出現(xiàn)了問題,教師將知識生硬地灌輸給學生,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從而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因此,初中教師需要緊扣道德與法治教學大綱,將生活化案例穿插到教學中,讓學生從生活化教學模式中吸收更多的養(yǎng)分。通過提高教師的課堂授課效率,從而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更深層次的認識,使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生正處于一個對事物有著強烈好奇心的成長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也需要抓住初中生的這一特點。教師應努力將教學與生活結(jié)合起來,通過一些生活化的問題、生活化的事件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程教學中,從而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友誼與成長同行”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個人成長的順序,準備一些自己與玩伴的合影,在上課之前用屏幕展示出來。由于照片能給學生帶來很多小時候的回憶,因此,這樣的授課方式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覺得課程不那么枯燥乏味,自然而然地為接下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做了良好的鋪墊。
良好的課程導入方式只是教學成功的一個基礎,教學主體內(nèi)容才是課程教學的一個更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內(nèi)容大多來源于生活,編者希望學生通過分析案例獲得道德與法治方面的啟示。然而,教材中的案例有時不夠切合初中生的實際生活,這種脫節(jié)減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營造有趣的生活化場景進行教學。比如,在“網(wǎng)絡交往新時空”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排演網(wǎng)絡交往情景劇,讓學生演繹網(wǎng)絡交往中會發(fā)生的一些典型事件。生動活潑的表演能夠加深學生對網(wǎng)絡交往安全性的認識,實現(xiàn)了道德與法治這門課教學內(nèi)容的生活化,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知識。
課外生活化實踐活動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可以將知識延伸到課堂外,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一方面,學生能參與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在生活實踐中梳理并印證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例如,教師在帶領(lǐng)學生學習“生命的思考”一單元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抗震紀念館。學生一邊參觀抗震救災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跡,一邊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并從心底油然而生一種對生命的敬畏。這種實踐活動有效地避免了課程學習的枯燥,深化了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從而收獲了課本之外的獨特體會。
課后作業(yè)是鞏固課程所學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可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它不一定局限于傳統(tǒng)的紙質(zhì)作業(yè)的形式,教師也可以布置一些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讓學生更靈活地運用到生活實踐中。
初中教師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中的“愛在家人間”一節(jié)時,可以給學生布置生活化的作業(yè)。比如,幫爸媽洗腳、看望祖父祖母等。學生與家人親密地相處,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感受到家人間濃濃的愛意。這種形式的課后作業(yè),讓學生不再認為作業(yè)是一種負擔,他們反而會覺得完成這項作業(yè)給他們帶來了很多滿足感和成就感,這些都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要想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必須革新教學模式,將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融入日常教學中去。教師應該結(jié)合生活中的各種案例、各種實踐來拓展教學內(nèi)容,優(yōu)化教學模式。用生活化的授課方式取代傳統(tǒng)“灌輸式”授課方式,吸引初中生的學習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拉進教材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把學生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生活經(jīng)歷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聯(lián)系起來,幫助初中生克服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抵觸情緒,激發(fā)他們學習這門課的熱情,這樣才能更高效地傳授課程知識,讓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真正回歸我們的生活,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1]彭娟,王強.生活化教學藝術(shù)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的具體應用[J].考試周刊,2014(55):41-42.
[2]俞淡幸,佘柏奇.基于教材貼合生活:淺析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生活化教學模式[J].新課程導學,2015(7):33-3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