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菊芬
(簡陽市董家埂鄉九年義務教育學校 四川簡陽 641400)
小學數學的教學經驗交流
毛菊芬
(簡陽市董家埂鄉九年義務教育學校 四川簡陽 641400)
從小學起,家長和老師就非常重視孩子數學能力的提高,為了達到好的教學,教師之間進行教學經驗的交流,互相取長補短是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探討了小學數學的教學經驗心得交流,并列舉了相關的案例作了進一步的說明。
小學數學 教學經驗
俗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雖說這句話太過絕對,但是數學這門學科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數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邏輯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夠讓孩子逐漸養成縝密的邏輯思維,更好地處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同時也為以后理科學科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1]
數學雖然有著很強的邏輯性,但是本質上還是源于生活,再加上小學的孩子正是好奇心濃重的時候,教師在授課時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將所要講的內容與生活中的相關事務聯系起來,盡量使知識貼近生活,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從更有效地掌握所學內容,同時也能逐漸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書最本質的目的還是育人,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小學正是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而德育并不能僅靠幾節思想品德課,在各門學科的學習中也要注意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數學教學也不例外,一堂真正成功的數學課不僅要教會學生數學知識,也要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小學生比較好動,很難在一節課完全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課,他們總是對于新奇的事情比較好奇,在課堂中很容易被一些新鮮事物吸引注意力,因此,教師就要根據這一特點,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式,采用比較靈活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扮演小教師的角色,轉變身份,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數學的學科系統性很強,教師要合理地安排課程順序,由淺入深,讓學生循序漸進掌握所學內容,讓前面所學內容為后面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這樣層層相加,學生學起來可能也比較容易。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一堂成功數學課的催化劑,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情況要有所了解,比如他們的家庭情況,學習習慣等,在生活中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從內心愿意親近你,感激你的幫助,從而更加樂意主動地學習你教的課程。
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小學生比較多動,沒有很強的紀律性,而小學又是他們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對他們提出一些要求,比如要學會認真觀察,主動提出問題等,在作業方面不僅要關注是否正確,也要對字面整潔等做出規定,長期下來 ,孩子們就會逐漸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數學相比其他科目,確實比較難,有一定的邏輯性,在教學過程中有一些孩子可能一時跟不上,教師要對這些孩子給予更多的幫助,在課后與其溝通談心,對于他們的進步加以鼓勵,當然。也要抽出時間進行補習,只有足夠的耐心才能使這些孩子不斷進步,當然,對于優等生也不能完全忽視,適當的鼓勵是必要的,總之,不能放棄每一個孩子,要對后進生有所偏愛,對優秀生更加嚴格,對中等生關心幫助,使各類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與提高。
數學的邏輯性很強,學起來有點兒枯燥,教師要學會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適當地加入一些圖片、動畫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變得生動起來。
生活就是數學。
例:《認識鐘表》(西師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P76-77)
(1)課前準備:讓孩子們課后做鐘表模型
(2)教師在多媒體上播放鬧鐘的聲音,讓孩子們聽是什么聲音,然后問學生起床的時間,教育學生珍惜時間,進一步引導學生走進這一課堂,認識鐘表。
(3)教師讓學生拿出提前準備的鐘表模型,然后在多媒體上放一段動畫,讓分針、時針自我介紹。
(4)教師創設情境:小明的一天。然后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時間點(比如:小明7點起床,12點吃午飯,6點放學等)撥弄鐘表模型,讓學生親自動手了解鐘表。
這一情境對于學生來說很熟悉,既讓他們體會到了數學就在身邊的親切,又很輕松地掌握了課堂內容。
輕松有趣的課堂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例:《有余數除法》(西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P1-3)
(1)教師可以先準備10根鉛筆,將其平均分為兩份,出示10÷2,然后進行提問:如果這里的10根鉛筆,每2根分一份,可以分成幾份?板書“=5”
(2)然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兩個人分一個小組,并提出問題:如果把這里的鉛筆,每人分3根,可以怎樣分?最后把這10根都分完了嗎?剩下的一根,為什么不繼續分下去呢?比一比,同樣是10根鉛筆,如果每人分2根或者每人分3根,分得的結果有什么不同?
(3)隨后進行比賽,看哪個小組算得又快又好,然后給予獲勝小組一定的獎勵。
這種競賽既具有趣味性,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又可以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很快引出有余數除法。
數學的學習對于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小學數學更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在這一階段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是重中之重,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學習是一個有趣的過程,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不斷地調整授課方式,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并且多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對學生因材施教,讓孩子們在快樂的氛圍中輕松學習數學。
[1]郝軍玲;小學數學教師基本功淺議[J];吉林教育;2008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