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文廣
(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縣江華職業中專學校 湖南永州 425500)
淺析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工學結合”課程體系建設
費文廣
(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縣江華職業中專學校 湖南永州 425500)
本文主要介紹了基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對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解決對策。
電子技術應用 工學結合 課程體系 建設
知識經濟社會,人才競爭日益激烈。中職教育擔負著為社會輸送大量技術人才的重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職電子技術專業學生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是中職教育對專業課程體系設置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的問題。本文主要介紹了基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對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解決對策。[1]
1.課程體系整體規劃過于重視理論知識
許多中職學校,受到傳統的中職教育“學科本位”的思想局限,在對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課程體系整體規劃中,過于看重對于理論認識的教育。許多中職學校往往認為“分數”是教育輸出質量的主要體現,因此,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對于理論課程的設置比較多,旨在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吸收理論知識。從學習本身來看,夯實基礎是學習的必然,但不能夠過于片面。許多中職電子技術整體規劃中片面追求知識的全面性,造成基礎理論的交叉重復、專業實踐性弱化現象。[2]
2.課程體系設置實踐教育與社會實踐脫節
對于中職教育而言,實踐教育環節是必不可少的。中職學校主要為社會輸出技術型人才,在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體系中往往會設置一系列的實踐教學,包括有實驗室教學、實習教學等。但在教學過程,學校過于重視對相關技術的傳教,而忽略了在技術執行過程中的工作態度、職業人格、合作意識等素質的重要性,導致所培養出來的學員在技術上缺乏靈活變動的能力,與實際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導致中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的降低
3.教材內容沒有及時的更新
電子技術應用屬于一個新興學科,許多理念、原理、技術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隨著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子技術也在不斷的更新,故而在社會生產中對于電子技術的需求也產生了極大的變更。因此,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必須及時吸收技術、工藝發展的最新成果,及時補充教學內容與實訓設施,以適應技術、工藝快速發展對就業者技能的新要求。但是,受到人、財、物等因素的影響,中職電子技術應用教育相對滯后,特別是與崗位職業技能培養直接相關的實訓設施,因資金投入較大,設備使用周期一般較長跟不上電子技術應用領域的快速發展的需要,造成學生對新技術的應用能力不強
簡單地講,“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利用學校和社會兩種教育資源、兩種環境條件,實現人才培養目的的一種教育理念和實踐形式,是教育活動與社會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一種培養模式,是我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思想在職業教育實踐中的創新。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提高中職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1.“工學結合”理論下影響中職電子技術專業建設的因素
影響專業建設的因素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外部環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以及學科的發展趨勢,而是學校內部對教育的追求。從外部環境因素來看,現代社會對于中職學生的社會定位產生了改變,社會更加需求實踐水平高的應用型人才,而從國家宏觀發展來看,電子產業中的智能化操作和應用是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核心發展趨勢;從學校的教育職能來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素質,提升辦學水平,因此在專業設置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到學生在課程設置中可以獲得何種程度的教育,能夠產生何種水平的教學成果。與此同時,還需要考慮學生的終身教育的需求,中職教育并不是一次性的教育,而是要實現學生的持續性學習能力。
2.“工學結合”理念下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體系的內容
(1)突出課程內涵
電子應用技術專業課程的設置,應該突出課程的內涵。電子應用技術,培養能掌握現代電子設備與通訊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得到應用電子技術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安裝、管理和維修各種電子通訊設備、工業電視、寬帶接入的能力的專門人才。
基于電子應用技術專業的內涵,在課程體系的設置過程中,應該緊扣內涵中心,進行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在教材選擇方面,要注重學科知識的內部平衡,不能夠注重量多、量大,而應該追求知識精簡。在課時設置方面,應該突出中心學科,健全輔助學科,做到輕重結合,全面發展。
(2)優化課程結構
現代電子設備數量不斷增加,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對于電子應用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加。基于“工學結合”的教育理念,課程體系設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的提升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它的教育主張的是理論和實踐的齊頭并進,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形成一定的實踐經驗。
因此,在課程結構的優化過程中,應該注重理論和實踐的并重,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應該開設相關的實踐課程,比如說電子技術實踐、電子基礎實驗、電子工程制圖和電子CAD等專業實踐課,注重理論課與實踐課的平衡設置。
(3)更新課程內容
電子設備在隨著計算機信息不斷的更新,基于“工學結合”的理念,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踐,因此,對于電子應用技術專業的課程內容也應當隨之更新,確保知識的有效性和與社會的適應性,不能夠為了學習而學習,讓學生通過學習只能夠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學習成果,而是應該讓學生通過學習得到對于自身發展有益,對于社會有益的學習成果。
深化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強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建立以工學結合為平臺,以工作過程為根本,以工作任務為驅動,以典型任務為載體,以職業能力分析為依托,按照崗位行動領域設計教學內容和學習情境,符合職業教育要求,對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效的。
[1]葛錦林.對我國推行工學結合職業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2,16(1).
[2]羅小秋.探索高職“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J].機械職業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