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亮
(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 江蘇蘇州 215021)
小學科學課程統整策略有效性研究
周晨亮
(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 江蘇蘇州 215021)
在新一輪的九年義務教育的改革基礎下,在科教興國國策的實施中。科學老師在小學課堂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對小學科學老師的教學提出越來越嚴格的要求。要求小學科學老師改善自己的教學目的,合理利用教學資源,提出新穎的教學方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讓孩子們走出課堂接受實踐的洗禮。從而提高小學科學課程統整有效性。
小學科學課程 有效性 策略
小學課程教育模式的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否能夠適合當代學生的教育一直是教育界議論的焦點。科學概念之間的統整聯系是綜合科學課程區別于分科科學課程的重要特征,加強科學概念統整聯系是提升綜合科學課程教學有效性的關鍵環節。老師如何利用自己學科上的優勢在一節課不到一小時的時間里讓學生對科學學習產生興趣,獲得老師傳授的知識,并且讓孩子主動思考是科學小學老師長期探索的問題。墨守成規的傳統教學不但會阻礙小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還會讓教師感到身心疲憊,得不償失。長此下去,學習效果也會顯著下降。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探索一種統籌策略有效性的科學課程教學方法十分有意義。[1]
1.對學生采取全面發展策略
傳統的教學模式認為孩子的紙面分數是決定孩子的成績優秀與否的重點指標,這種評優意識會對孩子的主觀能動性造成很大的影響。久而久之,孩子只會注重自己的答題能力,成為一種應試教育的犧牲品。并且會導致孩子在某些特長科目上傾斜,出現偏科現象,影響孩子的綜合評價。采取全面發展戰略要統籌全部學科,德育思樂四方面全面發展。這時候需要老師科學優化自己的教育評價方式,從各科成績考查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憑借一紙之書。給足孩子發展空間,放飛他們自己的個性,培養他們感興趣的一面。[2]
2.培養孩子的科學參與能力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小學生正處于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的階段,讓孩子在這個階段觀看一些科學發展視頻和雜志,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從而激發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同時需要在平常生活中給孩子多出手的機會,科學課程是動手課程,老師應該讓每一位孩子參與其中,制作模型等相關手工藝品。
3.激發孩子的各科學習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開始,在小學生的眼里充滿對科學的渴望與好奇。他們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更多的熱情。根據“短板定律”老師應該發現孩子在平常生活中的有所特長,引導他們在自己特長的方面發展,但是也不能讓他們的短處不斷萎縮。用積極的方法鼓勵他們繼續在各方面學習。[3]
1.接受新媒體,利用各學科交叉優勢
21世紀是信息開放的時代,新媒體在各個領域層出不窮。同時也衍射出越來越多的交叉學科的研究,比如生物與化學之間的交叉學科研究。如果科學課程能夠與小學數學課程交叉,利用數學邏輯去思考科學問題;如果科學課程與語文課程交叉學習,利用語文課上學到的文字表達去闡述科學理論。甚至我們可以用美術的繪畫技巧去構造科學奧妙的世界,用音樂的知識傾聽科學前進的步伐。新媒體無不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這同時也要求老師掌握更多的學習技能,與時俱進。
2.開展成熟科學機構與學校科學基礎的合作
小學在科學設備上的缺乏是我們都能了解到的,如果我們能夠開展與附近的少年宮或者一些科學機構的合作,讓孩子們能夠利用到學校之外的資源,真正做到與科學零距離接觸。開展科學活動讓孩子們在合作中成長,從小養成與他人互幫互助的美好品德。
3.增加課外各科資源
學生不僅要學習學校的指定教科書為自己學習的主要讀物,在課余時間可以借閱其他學科雜志和書籍等多種形式的資源。依據正確的教學理念和老師設定的培養方式以及學生實際情況,對小學生的科學課程做成詳細的規劃,利用不同學科上的知識合理的組織他們學習的結構和方法。
1.情感教育法--心理學與科學的統籌
但我們卻經常會在科學課上看到這樣的情況,有的教師講課零亂無序,有的學生活動雜亂無章,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如果我們要科學老師學習心理課程,學會與孩子們健康溝通,同時能夠理解他們心里所想的話,那么這種統籌對科學教學就十分有效。老師的情緒是能帶動孩子的上課積極性的,這就是情感教育法的特點所在。
2.討論式教學法--語言學與科學的統籌
這種教學方法在19世紀德國流行,后來由美國歷史學家引進了這種方法到大學里。課堂討論教學的特點在于他的師生合作性和互動性:課堂上的知識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讓老師一個人說的話會讓老師身心疲憊,學生積極性也不高。并且孩子們在課堂上能大膽質疑,不懂就問。而不是絕對的聽從于老師的教學。課堂討論需要老師和學生課前都有所準備,老師提出新穎的課題,學生預習老師要講的課題。[4]
3.提問式教學--邏輯學與科學的統籌
是通過老師在課堂上提問的方法激發孩子的科學興趣。一般分為三個層面及是什么“what”,為什么“why”,怎么做“how”。美國科學家稱此方法為“三W式邏輯學”。從而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和解答問題的能力。平常老師也要鼓勵孩子大膽質疑,這更能體現一個孩子的思維能力。提問式教學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從而讓他自己接受一些新知識。
作為21世紀新教育的開端與發展時期,許多新穎的教學版本的教材在不同的學校盛行。書本上的知識需要經過科學教師的獨特裝飾之后才能真正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如果將教材上的知識直接活用到老師的實踐教學課堂中,才是具有科學性,有效性,活躍性的教學,才是實際意義上的課程。把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為教育的重點,始終堅持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努力培養孩子們的創新實踐能力。讓每一個小學生的擁有自己獨特的色彩,使自己的潛能得到自由的發展。那么需要科學教師在不同的時代要求下。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統籌各學科優勢對傳統教學模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所以,小學科學課程統整策略有效性研究成為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需要關注的熱點。
[1] 張云,李莉.基于課程統整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課題設計[J].教育教學論壇,2012(13)
[2] 李娟.小學“工藝美術”校本課程與美術課程統整的實踐研究[J].美術課堂,2011(08)
[3] 張江,謝暉.綜合科學課程實施中加強概念統整聯系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15(03)
[4] 滕青林.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在線,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