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蔚芳
培智學校有效德育的實踐與思考
·蒲蔚芳
德育是培智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培智學校開展德育要充分考慮智障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目標制定的適切性、內容選擇的針對性、途徑方法的多重性和過程評價的激勵性。
培智學校;智障學生;德育;有效性
德育是培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培智學校加強有效德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筆者認為,培智學校有效德育的建構和落實與德育目標的制定、德育內容的選擇、德育途徑的拓展及德育評價的效能等關系密切。
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制約著德育各方面的工作。培智學校德育目標的制定必須考慮學生的特殊性。他們的認知能力、情感表達、溝通交往、行為能力上都存在著一定的障礙[1],因此目標的制定要充分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
(一)“不過于遷就”
因為學生有障礙,有的教師錯誤地認為反正他們教不會,學不懂,遷就一下算了。其實越有缺陷,越要設法去補償,關鍵在于用什么方法,而不是簡單地遷就。
如學生遲到問題嚴重,教師認為學生家遠,加上本身有障礙,就不忍要求他們按時到校。認知沒有建立,行為自然無從談起。學生沒有按時上學的概念,遲到就成了家常便飯,這對學生今后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非常不利。
(二)“不盲目照搬”
普通小學德育目標中“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和“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養成文明行為習慣”[2]等要求通用于智障學生。但具體到認知目標和行為目標,應選擇最為淺顯、最為基本的,或對之進行調整,如將“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調整為“悅納自己,和伙伴友好相處;自己管理好自己,感恩別人的幫助和初步的辨別是非的能力”。
(三)“不簡單劃一”
特殊教育是現代教育對“以生為本”和“因材施教”的最好詮釋之一[3],特殊教育教學目標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把需要和可能相結合。
我校在制定教育教學目標時堅持:以養成教育為主,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分層制定目標,各個組別的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意志培養、行為養成幾方面有不同要求并各有側重;目標制定盡力做到細、小、明確、可操作,從而便于評價。
培智學校德育內容“重心要低”,主要是開展基本的社會公德教育和必要的社會常識教育,如基本的生活常識、淺顯的政治常識以及與他們密切相關的法律常識,著重培養和訓練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指導他們分辨真假、善惡、美丑,并逐步建立樸素的向善向美的情感。
(一)以“習慣養成”為主體充分預設
由于生理障礙,只有通過習慣的訓練和培養,才能有效引導智障學生知道怎么做,以及為什么這么做??蓮膶W生面臨的現實生活和未來發展需要出發預設一些規范和公約,然后進行日常訓練。
選擇預設內容時,需要注意幾點:第一,內容要簡單,表述要明了。如我校制定的《喜迎G20文明公約》僅8條內容,且每條內容明確、難度適宜。第二,要有訓練重點??擅吭律踔撩繉W期一個重點,小步子多循環。第三,選擇替代行為。不把懲罰作為應對學生問題行為的首要措施,而是積極主動地向學生教授與之具有相同功能的替代性行為。
(二)以“感恩教育”為重點日常滲透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智障學生受到社會關注和關愛越來越多。久而久之,可能會使學生產生“這是理所當然的”感覺,因此要教育學生在接受各種資助和關愛的同時懂得回饋,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隨時滲透“感恩教育”。
第一,幫助學生明白感恩的對象。如感恩自然、父母家人、老師同學、社會、祖國等等。第二,教學生如何感恩,注重激發感情和行為引導。創設一些途徑引導學生表達感恩之情,如適時說“謝謝”、尊重他人勞動、珍視他人贈送的禮物等等。第三,適時創設一些條件讓學生通過力所能及的事去服務社會或幫助比他們更弱勢的群體等。
(三)以“突發事件”為補充適時教育
不當行為可能引發突發事件。若事件發生后未適時對學生進行教育,此類事件很可能重復發生,因此每次的突發事件都應該是被重視的德育內容。
突發事件發生后,首先要引導學生判斷事情的性質,這件事是對的還是錯的,這樣的行為是恰當的還是不恰當的。其次要幫助學生根據事件中的角色對照自己的行為。當事學生應該明確區分恰當行為和不恰當行為,其他學生反思自己是否也曾面臨類似事件(這一步適合于認知水平較高、障礙程度較輕的學生,對于重度障礙的學生可暫不作要求)。第三,引導學生明確今后面對類似事情應如何正確應對。
培智學校德育工作,應堅持“回歸兒童主體、回歸兒童生活”的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障礙類型和年齡特點,通過多種途徑,將滲透式的教育模式落到實處。
(一)優化課堂教學
德育途徑有很多,但主陣地還是課堂。培智學校課程設置中占比70%的一般性課程著眼于學生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基本需求,占比30%的選擇性課程著眼于學生個別化發展需要[4]。所有課程都承載著滲透德育的任務,因此要加強“全科德育”的意識。在此基礎上,一些學科要著重加強德育。
例如生活適應課在培養學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簡單勞動技能的同時,還要培養自我保護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以盡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公民。如我校每周定一節生活適應課為側重德育的《生活適應(品德)》課,教學內容來源于培智教材《生活適應》、普教教材《品德與生活》與《品德與社會》中有關內容,以及繪本故事、學校文明公約、學生行為規范等有關內容,進行教材重組,并以單元教學的模式開展。
(二)注重活動體驗
智障學生對道德行為準則的理解往往很具體,總是同具體的情境聯系在一起,因此德育工作一定要注重體驗。生動活潑的主題活動是學生最重要的體驗途徑之一,可使他們逐漸養成良好的品質和習慣。
在創意和組織體驗活動時,首先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其次要建立合理的規則,讓學生在活動中練習遵守規則。最后要注意行為訓練的連續性和經常性,堅持“小步子、多循環”。
(三)依托環境支持
良好的學校環境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有著潛移默化的正向影響。環境的支持包括顯性的環境布置和隱性的文化氛圍。環境布置是看得見的,文化氛圍是“哪怕把校舍推倒了還存在的一種積淀”。
我校在實踐中重視構建以“仁愛”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在環境建設上“三條思路并行”:一是“有愛無礙的氛圍打造”,有助于學生感受和浸潤;二是“做好視覺提示”,有助于學生通過視覺提示得到幫助和提醒;三是“校園處處是課程資源”,有助于學生實踐和體驗。
德育評價是整個德育的重要環節,是教師、學生群體(包括學生自己)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學生的道德品質作肯定或否定的價值判斷[5]。評價很重要,但不能把鑒定、識別、選拔、表彰作為評價的主要目的。培智學校的德育評價目的是使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產生積極體驗,以強化和激勵學生好的行為,糾正不恰當的行為,實現德育評價的更高目標。
(一)激勵要及時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被欣賞,智障學生也是如此。相比普通學生,智障學生的挫折多、失敗多,成功少、賞識少。在學生有點滴進步、好的表現時要及時予以肯定和鼓勵,讓他有愉快的體驗,產生正強化[6]。當然,當學生行為表現不好時,我們也要及時制止,通過其能接受的方式讓學生正確判斷自己的行為,或直接指導應該怎樣做才好。
表揚和肯定不需要無時無刻存在,但一定要及時得當,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當學生表現不錯時,筆者通常毫不吝嗇甚至比較夸張地給予他們鼓勵和支持。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從心里尊重他們,喜歡他們,賞識他們。
(二)指向要明確
不是所有激勵性評價都能達到預設的教育效果,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指向不明確。有時學生不能明確自己為何得到表揚(批評),或不能把被獎勵的行為與實際表現的行為相對應。這是由于教師在實施評價時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而給予足夠明確的指向。
如學生看到廁所里的水龍頭沒關緊主動關上后受到教師的表揚,次日他在別人洗手時主動去關水龍頭,這就是因為教師沒有讓他明白受表揚的原因是節約水資源,而學生誤以為因關水龍頭而得到表揚。因此,當評價指向不夠明確時,激勵無法強化相對應的良好行為,卻可能引發學生產生新的問題行為。
(三)強化手段要恰當
強化有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強化作用需要通過強化物來實現。強化物在培智學校教育教學中有著較大作用。強化物不一定是物品,也可以是語言、行為、表情、活動等。教師選擇強化物需要基于學生的特點。不同障礙類型的學生適用的強化物是有區別的,同一障礙類型的學生需求也因人而異。
一般而言,強化物的選擇至少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選擇教師能提供的強化物;第二,選擇學生需求強烈的強化物;第三,能夠起到應有效果的強化物。在強化物使用量和出現頻率上教師也要斟酌,濫用會失效,錯用會無效。
總之,有效的德育,并不是教條的簡單灌輸和行為的機械訓練,而是充滿智慧、充滿愛的師生互動[7]。當我們的教育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充分關注每一個生命個體的特征和需要時;當我們對學生始終抱有積極的期望,堅信每一位學生都能成功時;當我們積極創造條件,把促進學生生命發展和健康成長作為根本旨趣時,德育才是有實效的。
[1]吳曉燕.基于健全人格的特殊學校德育工作探悉[J].新課程:教育學術,2009,(12):181.
[2]國家教委.小學德育綱要[J].人民教育,1993,(9):27—30.
[3]姜衛英.培智學校有效教學的思考[J].現代特殊教育,2016,(2):42.
[4]教育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3331/201112/xxgk_128271.html,2007-02-02.
[5]趙志毅,趙新哲.德育評價與教育方針關系管窺——對我國學校德育評價問題的思考[J].教育科學,2014,(6):35—38.
[6]智障學生德育問題及德育對策研究[EB/OL]. http://www.spe-edu.net/Html/zhizhangxinli/201309/ 35135.html,2013-09-15.
[7]王山.德育工作例談[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健康實驗學校,310000)
G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