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波
(山東省新泰市實驗中學 山東泰安 271200)
“提問”大有“問題”
——淺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王秀波
(山東省新泰市實驗中學 山東泰安 271200)
傳統的語文課堂大多是“填鴨式”、“注入式”,課堂表現為老師講學生聽。新課改倡導新的教學理念,認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是學生。課堂上老師的作用和地位被重新定義。老師成了“平等中的首席”,成了幫助者、促進者、引導者。于是課堂提問作為一種調控課堂的手段就變得尤為重要,需要我們重新審視。
現在我們的課堂提問,我覺得還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老師的提問太隨意,沒有目標指向,率性而問,到哪里算哪里。
第二、“碎問碎答”成為桎梏學生創造思維的網絡,“提問群”成為幫助教師綿延滔滔講析的橋梁。貌似啟發式的問答,按照“對話”理論來看這只是披了溫和外衣的獨白。
第三、有些提問不具有實質內容,沒有任何價值。如《背影》一課,問文中寫了幾次背影?有幾次流淚?類似的問題從語文教學的角度審視,沒有任何價值,只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和精力。
第四、有的課堂提問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熱鬧的外表下是語文田地的荒蕪。一篇《竹影》的課例,里面有這樣的一些問題:你從爸爸的話中學到了什么?中國畫和西洋畫有什么區別?展示吳昌碩的《風竹》,問畫出了怎樣的姿態?這些問題跟怎么欣賞豐子愷的散文,怎么解讀和鑒賞豐子愷的散文基本沒有關系。著名課程專家王榮生教授評價說:“他似乎忘記了自己是在教《竹影》,忘記了本來應該教怎么解讀、鑒賞豐子愷的散文。”這應該是我們教學中存在的較普遍、嚴重的問題。
以上的問題應該說較廣泛的存在于我們的課堂上。我們要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就必須關注問題提的是否合理,這應該是一個問題的兩面。要讓我們的課堂提問更加的合理和有效,我覺得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既然提問太多、太碎、太濫,那么就應該讓提問盡量減少。那些把學生引入自己精心設計的答案的提問要去掉,那些窮追不舍引向自己板書的提問要去掉。我們應該轉變觀念、尋求新的策略。讓我們的課堂盡量“活動化”應該是一種選擇。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我們是否應該適當放棄挖空心思的設計問題,轉而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一系列的活動。前幾年有些老師曾嘗試過無問題式的教學設計。筆者曾看到過《一面》的設計,簡述如下:
1.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默讀課文
要求:(1)畫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語句。(2)畫出文中表示地點的語句。(3)弄清楚第一部分共38個自然段的層次。
3.根據下面的提示圈點勾畫
(1)故事的一個場景。(2)文章的兩個層次。(3)關于魯迅的三次外貌描寫。(4)作者的四次情感抒發。
4.學生根據要求自由評析課文
每個學生選擇下面內容之一,寫一點簡單的評析文字。
……
這個設計著眼于讓學生的課中活動豐富——課堂時間幾乎全交給了學生。既給了學生嚴格的要求,又給了學生充分的學習自由,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學習實踐。當然并不是說,教學設計只有這一種方式或者說只有這種方式才合理,我們固然不必因噎廢食。舉出這個稍顯極端的例子,在于啟發我們如何舍棄課堂的無效提問,在于啟發我們如何讓教學“活動化”。
我們的課堂提問,應該盡量減少枝蔓。每一堂課都指向本堂課的核心內容。一篇課文,幾乎包含著語文學習的所有方面,課堂上老師也有無數選項。而我們的提問要指向核心內容,真正體現教學意圖,就首先要求教師的心中有“核心內容”、有“意圖”。教學中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面對一篇課文時都會有讓學生學習什么的困惑,這顯然是其他科不存在的問題。那么我們如何確定教學的內容呢?有學者指出,語文教學的內容包括語言、文學、文化,國內外對此已基本達成共識。最簡單的理解,更好的運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語言),“讓人生更美好”(文學),了解傳統文化,且產生自豪感,并學會尊重欣賞別國文化(文化)。這些都是語文學科分內的事。在現在這種教材編排形式下,面對一篇課文,需要我們在此范圍內找出最具“語文價值”的點。對此鄭桂華老師曾有過詳細論述,并舉過如下例子:《拿來主義》的形象說理、個性表達;《安塞腰鼓》的文章局勢與思想感情的關系,《吶喊自序》形象化的表達。它們是各自篇章最具語文價值的點。
新課改以來對師生關系有過很多論述,像主體主導說、互為主客體說、復合主體說等等。拋開這些深奧的思辨,教師不可以再像傳統教學的灌輸是確定的。王尚文在《語文教學對話論》中寫到:“訓誨——馴化型教學認為意義是可以被灌輸的,傳授——訓練型教學認為意義是可以被傳授的(這兩種都是傳統的教學方式),而對話型教學則認為意義是在對話中生成的。”由此可知,教師的任務不是“灌輸”給學生意義,不是“傳授”給學生意義,而是幫助學生尋找和發現意義。教師與學生是教學組織中存在差異的成員,教師是一位富有經驗的伙伴,學生是正在成長中的新手,教學就是師生共同面對問題,通過合作解決問題。
這就要求我們的提問很多時候不能指向一個我們總結好的答案,不能指向對文本解讀的終點。我們的提問只應該是給學生打開一扇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風景;只應該是指引方向,路有多長要學生自己用腳去量。這或許就是常說的提問的啟發性吧。
我們要更深入的探討“課堂提問”,還要有更深廣的視野。課堂提問應該是“對話”的一種方式,應該用對話的理論來觀照。另外,我們對語文的理解,對課程的理解,教材的理解,對師生關系的把握,都會影響我們課堂提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
[1]倪文錦:《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尚文:《語文教學對話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華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余映潮:《余映潮的語文教學主張》,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年版
[5]鄭桂華:《聽鄭桂華老師講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