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美國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組織的生成與運行初探

2016-03-03 14:04:52路楊
現代教育科學 2016年3期

路楊

( 浙江師范大學田家炳教科院,浙江 金華 321000)

?

美國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組織的生成與運行初探

路楊

( 浙江師范大學田家炳教科院,浙江 金華 321000)

[摘要]跨學科研究已成為21世紀研究型大學進行科研設置與創新的流行舉措。以打破學科壁壘、交叉學科知識為基礎的跨學科組織已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美國研究型大學通過創建跨學科研究組織,促進了跨學科研究的發展。各種組織模式的形成戰略要素啟示我們,我國研究型大學在進行跨學科研究時應建設相應的跨學科組織和模式,更好地推動我國跨學科研究的發展。

[關鍵詞]美國研究型大學 跨學科研究組織生成 組織運行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3.025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科建設已經成為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高校競爭的一個重要支點。21世紀以來,跨學科研究越來越普遍的進入大眾的視野,各研究型大學都努力致力于跨學科研究??鐚W科研究是“把來自兩個以上的學科或專業知識團體的信息、數據、技能、工具、視角、概念或理論進行融合,以拓展基本知識,或解決那些用單一學科或研究領域無法解決的問題”[1]。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科學研究促進委員會(SSRC)首次使用Interdisciplinarity 這一概念, 具體指兩個或多個專業組織進行的合作和交流。美國高度重視交叉學科研究,不但有明確的戰略布局、政策導向,而且提出針對性很強的具體舉措。同時,美國交叉學科研究的發展主要依托研究型大學開展,國家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理念一致、行動協調對于跨學科研究給予高度的重視與支持。我國跨學科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現如今,對于跨學科研究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強烈,國內許多高校都在進行跨學科的研究。例如,北京大學已經建立了許多跨學科研究中心實行國家“973”和“863”的重大研究項目,浙江大學成立了求是高等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設立了上海系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等等,這充分體現出研究型大學對于跨學科研究的重視。但是相對于美國研究型大學的跨學科組織而言,我國的跨學科組織實踐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本文通過對美國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組織的幾種模式生成戰略進行分析,以期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一、跨學科研究型組織生成的歷程

面對大科學時代的來臨,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僅靠單一的學科已經無法解決,跨學科研究隨之成為解決問題的“救命稻草”,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從事跨學科研究,而大學跨學科組織就在這其中慢慢發展起來。美國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組織到底起始于何時,追溯起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通過對美國研究型大學學科研究歷程文件進行梳理,可以發現跨學科研究組織的生成歷程大致可以分為萌芽期、形成期和興盛期。

(一)萌芽期

在美國,以1876年霍普金斯大學成立為標志的研究型大學開始慢慢的普及開來。到1900年前后才形成科學研究的雛形,并建立了新的大學學科組織形式——系科制。但當時的跨學科研究并沒有在大學里形成一種有組織的結構,還只是一些教師憑借自己的興趣所進行的一種個人的科學研究。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對于大學科研經費的資助少之又少,即使有,也集中于農業發展。所以,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農業科學在當時的美國已經發展成為綜合性學科,農業也發展成為一個完善的系統[2]。20世紀30年代,美國一些研究型大學漸漸地開始注意到跨學科研究的重要性,在大學中設立了進行科學研究的研究所(中心)。例如,“從1930年美國聯邦政府向弗蘭克林學院授予第一筆研究補助,召集化學家,工程師,物理學家等多個領域的專家調查蒸汽鍋爐爆炸的原因并取得成效之后,政府又相繼在高校建立研究院(中心)”[3]。這些相繼成立的研究所(中心)便是美國早期研究型大學的跨學科組織模式。

(二)形成期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美國研究型大學真正意義上的跨學科研究組織也開始慢慢地發展起來。迫于戰爭的需要,羅斯福總統認識到,要想贏得戰爭必須依靠科學和技術。所以,美國政府開始源源不斷地對美國研究型大學實施資助政策,以便進行科學研究。例如,美國聯邦政府出巨資資助的麻省理工學院,建立的核輻射實驗室(現在的林肯實驗室)就是研究的主力軍,其中總耗資達15億美元的雷達研制工程研究基地的建設是其主要的投入研發成果。其實,“雷達研制開始之初就潛在的具備了跨學科研究的可能:雷達研制客觀上要求多學科的參與。真正使得復雜的課題得到解決的不是參與研究的多學科能夠在有效溝通、交流的基礎上本質地結合在一起,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4]。基于戰時的需要,美國政府還對芝加哥大學的阿貢實驗室,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勞倫斯輻射實驗室等的跨學科研究進行了資助,主要進行了總耗資達20億美元的原子彈研制工程,又稱“曼哈頓工程”。可以看出領導者對于跨學科研究支持的重要性。

在這一階段,美國研究型大學在美國聯邦政府的資助下,逐漸推動了跨學科研究的發展,形成了一批及時滿足國家需求的跨學科研究組織。

(三)興盛期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跨學科組織在研究型大學的重要地位也隨之提升。1980年,跨學科研究國際協會成立,1985年成立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使人們真正意識到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重要性。二戰結束后,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一些曾積極致力于國家軍事需求的跨學科研究的大學開始拒絕直接為軍事服務。于是,一些大學開始嘗試設立自己的跨學科研究組織。例如,斯坦福大學成立的17個獨立的跨學科研究中心,加州大學的媒體實驗室等。另外,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研究變得越來越重要之際,其產生的成果對社會所產生的效應也贏得了高度的關注。例如,許多企業開始投資大學跨學科組織,產學研結合的跨學科組織開始逐漸興起,在美國大學內成立了大學與產業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科學與技術中心、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微生物生態學中心,華盛頓大學的信息技術研究材料和裝置中心等。至此,跨學科研究組織進入了高速發展的繁榮時代。

二、跨學科組織運行的條件

(一)經費資助

美國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組織運行經費的來源途徑有很多,主要分為外部經費支持和內部經費支持。外部經費主要來源于聯邦政府和基金會、企業和非營利性組織等兩部分的支持?!懊绹鴩一饡恢倍贾С挚鐚W科研究,尤其是通過研究中心和項目的資助等”[5]。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國防部就通過高級研究項目機構的材料項目研究實驗室對跨學科研究進行了資助”[6]。比如,“在2002-2003年間對研究中心大約投資了3.65億美元,而國家衛生研究所投資量則是它的五倍”[7]。還有一些私人和非營利性組織對于跨學科研究組織的經費投入。例如,“在2003年,THE W.M.KECK基金會宣布其對美國學術項目的支持將長達十五年,這是超過400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目的是促進跨學科研究機構的發展”[8]。而“內部經費支持則主要是種子基金項目以及戰略性規劃的有關資金和創新工程的資金”[9]。例如,俄亥俄州州立大學設立的“大型跨學科教育自主發展計劃”,要想爭奪到種子基金,教師必須承諾申請到一定數量的聯邦政府資助。同樣的,哈佛大學為了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也設立了“部門合作基金”與“學生合作基金”。這些種子基金通常是給予一次性的資助,政府對于跨學科的資助類似于企業的風險資本投資。作為投資者,聯邦政府和高校行政部門都希望研究人員能夠為所研究的項目帶來一定的效益。

(二)人員配備

為了保證跨學科研究組織的良好運行,必須要有優秀的跨學科研究人員。因此,要對從事跨學科研究的教師進行選聘,確保跨學科研究組織的有效運行。在對研究人員選聘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嚴格的程序,保證招聘到的教師符合需求。另外,由于在跨學科組織中從事的跨學科研究不是單個人就可以完成的,這就要求研究人員要具備良好的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即要有團隊精神。教師的質量和素質對跨學科研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實行的“集群聘任計劃”、密歇根大學的“雙聘制”、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共同資助聘任制”就是教師聘任制度的創新,這些選任計劃對于提高師資團隊的質量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教師之間關系的強化。

(三)資源配置

資源配置主要包括工作場地的提供和研究儀器設備的供應。工作場地是為了方便研究人員進行交流和互動?!霸诠鹦陆⒌目鐚W科研究中心,各個不同的專業研究人員的房間無規律的散布在中心內,使得原來不認識的人員通過鄰居關系而相互熟悉;在微軟,這種鄰居關系甚至每年都要改變一次,目的就是為了促進人們的交流”[10]。在斯坦福大學,健康科學領域創立的Bio-X研究中心是衛生科學機構最為成功且具有深遠影響力的研究組織。它擁有一座投資1.5億美元建成的克拉克中心,中心供給35名教師進行跨學科研究使用,他們共享里面的物質資源來從事跨學科的項目研究。類似的還有賓夕法尼亞大學在20世紀90年代建立的哈克研究所,這是一所進行生命研究的組織中心,身處其中的教師也是共同籌資,提高研究能力,合理利用各種資源。這些組織中心的共同特點是使研究的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更好的實現大學內部資源的整合。

三、跨學科研究組織四種運行模式

(一)國家需求型跨學科組織

二戰時,基于戰爭需求,美國聯邦政府開始大力資助一些大學成立了研究中心,這也就是所謂的國家實驗室。這些國家實驗室全部由美國聯邦政府資助建立,因此,產權歸國家所有,而大學只是代管者。二戰結束后,美國聯邦政府為了更好的利用資源,不浪費成立的國家實驗室,通過國家科學基金會、國防部、國家衛生研究院、能源部等經費管理機構與大學簽訂了托管合同,將這些實驗室開始交付于大學管理,從事國家需求的科研項目。

1.經費資助

對于美國聯邦政府而言,為了讓國家實驗室更好地為國家提供服務,美國聯邦政府對國家實驗室的運作實行全額經費支持,確保國家實驗室專心從事科研,并且研究經費在逐年地增加。如1940年,羅斯福總統發布指令,建立國際研究委員會加強對科學研究的支持。隨即聯邦政府用于研究開發的經費從1940年的7000萬美元增加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15.9億美元,短短的5年間增長了22.7倍。1957年,聯邦政府資助高校的科研經費共2.17億美元,而到1968年,增加到15.09億美元,增長了6倍[11]。但是,聯邦政府對于實驗室的資助并不是無限制的,它要審議該項目的立項程度,然后來決定經費資助的多少。在這些國家實驗室中所進行的主要研究是基礎研究,努力致力于“增進基礎研究與國家目標之間的聯系”[12]。如1951年成立的林肯實驗室,其研究任務是隨著國家在不同年代的戰略需求而不斷地調整,不僅研究雷達,還研究防空系統的高級電子學、空間監控、導彈防御、戰場監控、空中交通管制等領域。美國國家政府對大學代管的這些國家實驗室進行資助,并逐漸推動部分大學打破傳統院系的學科組織模式,建立起更具有發展潛力的跨學科研究組織,構成了大學的矩陣式組織結構。

2.人員配備

研究人員選拔是確保實驗室正常運轉的必備條件,只有具備了高素質的研究人員才能更好地促進科學研究。美國國家實驗室主任的選聘程序非常嚴格,由主管部門在全球范圍內選聘,對于應聘者的資格有很多要求。這些國家實驗室的主任普遍擁有高水平的學術能力、較強的科研能力、豐富的工作經歷等特點,都擁有一流大學的博士學位,或是教授、或是高級研究人員。如前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朱棣文先生曾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具有超強的科研創新能力。馬太·沃爾德(Mathew L.Wald)于2008年12月5日在《紐約時報》撰文《新團隊》對朱先生進行評價:“這個亞裔實驗物理學家在科學管理方面德高望重,沒有什么瑕疵”[13]。同時,為了確保團隊合作的力量,實驗室主任管理下的研究人員也同樣必須具備高水平的研究能力。

3.資源配置

在國家實驗室里既有自有的科學家又有外來的訪問學者,要從事跨學科研究就必須進行資源設備的共享。美國聯邦政府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強調國家實驗室中大型先進儀器設備資源進行對外開放共享的必要[14]。資源共享有利于吸引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其進行共同的探討和研究。例如,1993年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進行資源共享,就吸引了來自美國國內和世界各地的科學專家到實驗室里進行跨學科研究。

(二)大學自設型跨學科組織

在滿足國家需求和社會需要的推動下,大學開始打破傳統的院系結構,紛紛成立了獨立的跨學科研究組織。這些組織有的獨立于所在的院系,與院系同等級,直接受制于副校長的領導管理。還有一部分是掛靠于院系,如賓夕法尼亞大學創設的材料研究、環境社會科學還有生命科學領域方面的跨學科研究機構等。自設的跨學科組織對于經費等方面的需求極其重視。

1.經費資助

這些自設的獨立于傳統院系的跨學科研究組織具有獨立的人員編制和自主管理權,因此,大學鼓勵這些跨學科研究組織與外部單位簽訂合同,獲取外部支持的研發經費?!耙粋€有組織的研究單位可以接受由外部來源,或由部門,學校或大學的預算撥款,或某些來源的組合等進行的資助”[15]??鐚W科組織具有問題導向性的特性,解決復雜多變的問題。組織的自身運行主要是靠外在的資助,在得到外部的資助時,這些跨學科組織可以滿足自身的健康發展。例如,斯坦福大學2014年的內部預算經費僅僅占經費總額的23%,獲得了214億美元校外的捐贈與資助,已占獲得研究經費的三分之二還多。

2.人員配備

對于大學自設的跨學科研究組織而言,組織內的研究人員主要以跨系或跨校的跨學科小組的形式出現。因此,在大學自設的跨學科研究人員中,特別強調研究人員的協調合作能力。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為了克服雙聘制的教師工作量大、無法全身心投入跨學科研究的弊端,采取了共同資助聘任教師的政策,不僅克服了工作量繁重的問題,也避免了教師從事跨學科研究的緊張心理,保障教師可以進行更好的合作,提升團隊的合作力量。

3.資源配置

為實現大學自設的跨學科組織的研究目標,大學保證實驗室設備的完善和應用的共有性。在加州大學的伯克利分校提倡下建立的研究中心,就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交流與探討的行政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學者們既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舉辦學術會議和組織講座,又可以利用中心的先進儀器設備進行研究,保證跨學科研究順利多樣地進行。

(三)產學研結合型跨學科組織

這種類型的跨學科組織可以具體的分為“州——企業——大學合作研究中心”以及“企業——大學合作研究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兩種?,F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問題越來越復雜化,僅靠大學自身的力量來解決問題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充分依靠政府、企業、非營利性組織等各方面的綜合優勢,建立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共同解決難題。

1.經費資助

產學研結合的跨學科組織模式中具有典型性代表的是工程研究中心與科學和技術研究中心。每一所研究中心的建立都是由大學、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企業共同資助運轉的。美國聯邦政府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不僅對其進行資金支持并輔之以政策保障,還對項目進行管理和監控,引導企業逐步進行相應的投資參與,甚至是跨學科合作研究。譬如,美國國家基金會對信息技術研究的財政支持,由2012財年的8535萬美元增長到2014財年的8915萬美元,增長了4.3%。還有一些研究中心在工程及技術領域有轉化性的影響,2010年的一份調查顯示出工程研究中心產出的項目和產品有高達十幾億美元的增值[16]。大衛·辛德爾認為:“至少轉讓活動對于新中心的研究的開發、適應和傳播猶如興奮劑。中心形成了自己的知識轉讓契約以方便雙向直接的信息流動。中心的成就包括成功地參與組織合作,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獲得專利和許可證?!?/p>

2.人員配備

在產學研結合的跨學科研究組織中,組織成員間的信任十分重要。在與企業等簽訂合同時,建立在契約和信任基礎上的跨學科研究人員間的信任也開始形成。因為中心內每一個研究項目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所以,中心的科研人員在進行本研究時必須組成信任團隊,齊心協力為項目的進行共同努力。

3.資源配置

在產學研結合型的跨學科組織運行中,跨學科中心對實行跨學科研究所需要的設備、設施和空間場地方面給予了全面的支持。如納米科學工程研究中心所有的資源都可以供其團隊研究人員直接使用,納米科學工程研究中心可以獲得各種的設施和設備,這又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研究的動力,吸引了很多樂于從事該研究的外來人員加入到研究中來,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更推動了研究成果的開發。再者,它強調總部空間必須設立在學術機構的校園內部,這種共享的資源和信息有助于一個協作團隊的形成。

(四)虛擬型跨學科研究組織

相對于以上三種實體型的跨學科組織,“以互聯網為依托的虛擬型跨學科組織是通過制度性的聚會和基于網絡的聯系來進行跨學科研究的。”[17]這種組織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沒有固定的組織結構,研究人員流動性也很大。研究隊伍是一種相對松散的聯合,缺乏穩定的經費預算,沒有從事跨學科研究的實體空間,合作過程中尊重學術自由和學術自治,其學術性本質決定了該組織成員的學術自由、相互尊重與認可,相互信任是虛擬型跨學科組織良好運行的必要保證。如今,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跨學科研究方式,在這方面實施的最有成就是的就是麻省理工學院的CSBi(Computational Systems and Biology Initiative)運行機制。CSBi作為一個動態聯合體把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和工學三者很好地交叉融合來開展跨學科項目研究,充分利用了跨學科研究方法、實施知識共享、靈活的人員配備來進行高水平的研究。這種組織由于研究人員受到的束縛很少,所以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的喜愛,這也是如今虛擬跨學科組織繁盛的一個很重要因素。

四、對我國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研究的啟示

我國的大學跨學科組織運行相對松散、穩定性差,受傳統學科體制的影響,教學和科研不能很好地結合,存在很多的問題,導致跨學科組織戰略的實施不能有效進行。美國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組織能夠得到如此有效的運行,首先,是因為具有良好穩定的項目研究資金支持。使從事跨學科的教師可以安心從事所要進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教師的合作意愿。因此,構建合理有效的激勵體系,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對于跨學科研究的順利開展十分重要。其次,從事跨學科研究需要跨學科組織內部各個研究人員密切配合與緊密合作。研究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樂于與人合作。因此,我國的跨學科組織必須改革已有的研究人員聘任體制,制定有效促進跨學科研究和人員流動的機制,保障招進的人才既具有豐厚的學科知識,同時又具備較強的團隊合作意識,為我國跨學科研究組織的發展注入新的血液。最后,進行跨學科研究必須具備先進的儀器設備,且不能關起門來自己搞研究,要注重對外的開放性,強調資源的共享性,避免一個研究購買一次儀器的浪費,校級之間、院系之間要注重資源的共享。當經費有保障、人員有質量、資源有共享時,跨學科研究方能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陳思宇,常永才.大學如何規劃跨學科研究:美國高校新近經驗[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7):88-91.

[2]文少保.美國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變遷與運行治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5):23.

[3]吳鳳.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組織的運行管理研究[D].浙江大學,2010(3):23.

[4]汪凱,劉仲林.交叉學科性創新研究的典范:雷達研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8):39-42.

[5] HACKETT,Edward J.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itiatives at the U.S.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M].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0:249-251.

[6][7][14]Julie Thompson Klein.Crossing Boundaries:Knowledge,Disciplinarities and Interdisciplinarities [M]. Virginia: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1996: 177,31,68.

[8]Keck Foundation.“National Academies Keck Futures Initiatives” to Transform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B/OL].http://www.Wmkeck.org/eontentManagemen/PR-3bb3c_ 84d6_4516_b67a_d9b9af47d0e9.htm,2015-09-18.

[9]Creso M.Sá.Interdisciplinary Strategies in U.S.Research Universities[J].Higher Education,2008(55):537-552.

[10]水超,孫智信.跨學科研究組織管理與運行機制的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9):24.

[11]殷小琴,孔志洪.美國研究型大學崛起的原因與作用[J].浙江大學學報,2001(4):96.

[12]威廉·J·克林頓,小阿伯特·戈爾.科學與國家利益[R].曾國平,王普生譯.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5.

[13]周作宇.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教育創新觀——訪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朱棣文先生[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5):3-4.

[15]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Procedures Governing Organized Research Units(ORUS)[EB/OL].http://research.usc.edu/files/2011/05/oruproceduresaug20061.doc,2015- 09-18.

[16] Lynn Preston.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s: Linking Discovery to Innovation [EB/OL].http://erc-assoc.org/content/erc-program,2015-09-18.

[17]陳蘭蘭.美國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形態研究[D].吉林大學,2011:19.

(責任編輯:平和光)

The Formation and Ope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 in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y

LU Yang

(TianjiabingEducationSchool,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Zhejiang321000,China)

Abstract: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has become a popular measur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research university in the 21st century.To break the barrier of the discipline, the inter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 which based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has been popping up.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by creating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rganization.All kinds of organization mode enlighten us that we should build corresponding inter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 and patterns,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rganization formation; organization operation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6)03-0115-06

[作者簡介]路楊(1991-),女,山東日照人,浙江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基金項目]2014年度浙師大教育學基地研究生創新課題項目“美國研究型大學交叉學科戰略研究”(項目編號JXYSSS2014027)。

[收稿日期]2015-09-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va在线| 欧美a在线看| 极品国产在线| 日韩美毛片| 性欧美久久|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日本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成年网| 在线国产三级|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色成人综合|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国产第一色|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亚洲精品另类|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 国内精品小视频在线| 国产97色在线| 亚洲精品第1页|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三级| 欧美啪啪一区|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亚洲成人免费看|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igao国产精品|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97视频免费看| 福利一区在线|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日韩无码白| 国产91视频观看| 国产三级a|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123欧美字幕| 中文纯内无码H|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欧美色综合久久| 国产91丝袜|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色| 欧美一级在线| 91九色国产porny|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