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昌縣七星小學(312570) 梁 舸
對小古文教學的探索
浙江新昌縣七星小學(312570) 梁舸
小古文,就是那些短短的、淺淺的,讀起來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和文言經典句段。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的教學提出明確的要求。誦讀是學習小古文的最佳途徑,是學習小古文的一把鑰匙;創作是激發孩子“讀”的興趣,分享孩子“讀”的成果的有效方式。
小古文誦讀創作
小古文,就是那些短短的、淺淺的,讀起來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和文言經典句段。
文言文不僅是中國文化、民族精神的寶庫,更是語言的寶庫。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它“積淀”了數量巨大的、極富表現力的典故、語匯、辭章。白話文基本源自文言文,它的基本語匯幾乎脫胎于文言文,它的辭章文法也并沒有超越文言文。如何使有著幾千年歷史淵源的文言文精華不被歷史的長河所淹沒?如何讓生動有趣的小古文在小學生的學習中鮮活起來?如何使這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字真正成為學生修身養性、提升人格、傳承文明的有效載體?我開始行走在小古文的路上,探索小古文的教學之旅。
一、走進課程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要求: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理解古詩文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為了適應小學生整體認知水平,人教版課標本實驗教材選編了4篇篇幅短小、淺顯易懂的百字小古文:《楊氏之子》《伯牙絕弦》《學弈》和《兩小兒辨日》。從內容看,這4篇文章所講述的故事較為簡單,適合小學生的成長歷程,符合他們學習的需要;從數量上看,相對較少。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王旭明提出自己的看法:語文教材要堅持選編古詩文,并要達到一定比重——小學階段的比重最好不少于五分之二,初中階段則不少于三分之一。朱文君老師從2005年開始悉心研究小學文言文教學,并編著《小學生小古文100篇》。她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選擇100篇淺顯易懂的、有故事、有情趣的文言短文,在小學中高年級嘗試教學。小古文社團、小古文微課程陸續走進了小學課堂。
二、走進經典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讓學生走進孔子,走進《論語》,走進儒家文化。“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的經典文化源遠流長,應流淌在每一個中華少年的血脈中;《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明清四大古典小說,能讓學生品味文言文、白話文下的生活世界和文字韻味。“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悌于長宜先知。”《三字經》可讓學生浸潤“百善孝為先”的思想,懂得“入則孝父母,出則忠國家”的為人準則。“沉香救母”是英雄主義的孝道,“木蘭從軍”則在無奈蒼涼之中蘊含著她深深的孝心。學習小古文,了解之乎者也,可讓學生走進傳統文化,走進國學經典。
三、走進歷史
小古文《推敲》:
島初赴舉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著“敲”字,練之未定,遂于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尹,島不覺沖至第三節。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云云。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遂與并轡而歸。留連論詩,與為布衣之交。
這篇小古文讓學生和兩大詩人有了更深刻對話的機會。韓愈雖然時任高官——京兆尹(相當于北京市市長),但他愛才惜才。賈島斟酌“僧敲月下門,鳥宿池邊樹”中是用“推”還是“敲”好時,撞到了韓愈的官隊中,不但沒有被懲罰,韓愈還替他定下了“敲”字。這就是學問人的惺惺相惜之情,這也是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孫權勸學》選自北宋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主持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讓學生走進三國,了解孫權、魯肅、呂蒙三人不同的出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品質,從而獲得不同的啟發。“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告訴我們不得以老眼光看人,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別人的變化。
《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三國志》《資治通鑒》……古文記載著歷史、述說著歷史。讓我們走進古文,走進歷史。
上篇誦讀之旅一路聞香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以說,誦讀是學習小古文的最佳途徑,是學習古文的一把鑰匙。古文可以高聲朗讀,也可以低聲吟誦;可以加上音律讀,也可以搖頭晃腦讀。朱文君老師曾經說過:小古文怎么教?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教學小古文,引導學生讀正確、讀流利、讀懂是最基本的要求,讀出節奏,讀出韻味是一種素養。
一、讀出字正
南宋理學家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講到:“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古文中多有生僻字、異讀字、通假字,誦讀時教師需備好學生。哪些是學生已經學習掌握的,哪些是第一次碰到的新字,教師要心中有數。如,韓愈的《馬說》第二段中的異讀字、通假字、多音字較多,教師要指導學生讀正確。“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之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盡”讀“jìn”,意為“完”;“石”讀“dàn”,容量單位,十斗等于一石;“食”在表示吃時讀“shí”,在表示給人吃時讀“sì”,通“飼”“;見”讀“xiàn”,通“現”,表現、顯現的意思。只有在讀準難讀字的字音后,學生才能把文章讀得字正腔圓。讀通課文后,學生對古文的意思也就理解得八九不離十了。
對第二次碰到的通假字,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如,“說”通“悅”,讀“yuè”,意為“快樂,高興”的意思。這個通假字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已經學習過。在學習《姜太公遇文王》中“周西伯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與語,大說”中再次出現。在朗讀時,可不再提醒學生,讓他們在讀中感悟“說”的音和義。這樣,在反復中他們慢慢掌握、積累基本的小古文常識。
二、讀出其義
南宋理學家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講到:“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讀小古文,要指導學生讀好停頓。這樣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意義。同樣的文字內容,不同的停頓,表達的意思就會大相徑庭。在古文教學中,如果讀錯停頓的節奏,不但不能正確理解句意,有時甚至會曲解文意。那如何讓學生正確斷句呢?可根據小古文的難易程度、學生的理解水平,或通過看注釋來劃分句子的停頓,或通過教師的范讀來把握句子的節奏,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探討理解。如,《學弈》一文中,有這樣一句“:思援弓繳而射之。”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用“/”標出自己朗讀時的停頓。結果,發現學生有這樣兩種不同的停頓方式“:思援/弓繳而/射之。“”思/援弓繳/而射之。”我讓學生讀課后注解,討論字義,再自己來選擇正確的讀法。最后,他們確定第二種讀法是正確的,因為“思”解釋為“想”的意思,“援”是“拉”的意思,“弓繳”即“弓箭”,“之”是指代鴻鵠。讀好停頓,自然意思也理解了。小學階段對古文的解釋沒有精準的要求,讓學生大致了解即可。指導學生正確斷句,讀好停頓,這樣他們就能有所悟、有所感。
三、讀出韻味
據資料記載:古人誦詩吟文必撫琴,弦動而辭發,甚至有“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之說。可見,古人吟詠詩文之快樂可見一斑。對于初學者,能快樂地玩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樂趣,也是小古文成功教學的秘訣之一。
如,支玉恒老師執教《學弈》一文,指導學生斷句:“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他說:古人讀書講究吟詠,讀得入情后還要搖頭晃腦,甚至身子也跟著節奏晃動。同時,親身示范起來。話音未落,孩子們早已開懷大笑。支老師說:“你們別笑,讀出滋味來的人都這樣。試一試,看看你能讀出滋味來嗎?”學生迫不及待地效仿老師,讀得不亦樂乎。支老師說:“大家讀得真不錯,敢站起來晃一晃嗎?”學生讀得更投入了。玩中學,學中玩,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敲開了小古文這扇門。
多種形式的誦讀是學習小古文的趣味、韻味所在。拍手讀、快讀、慢讀、分角色讀、表演讀、唱讀……一改過去語文課堂正襟危坐、一眼一板的朗讀方式,讓學生走進母語。如: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三字一頓,節奏鮮明,可以拍手讀;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四字一頓,排比對偶,一韻到底,極富音韻之美。唱讀如何?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對這篇小古文,來個“辯讀”如何?兩小兒的話可以快讀,表現出兩小兒的焦急;可以慢讀,表現出兩小兒的胸有成竹;也可以一個快讀,一個慢讀。這樣的讀,就能讀出不同的節奏,讀出不同的韻味,讀出不同的心境。沒有一種語言能像文言這樣,充滿音韻美感,可讀、可吟、可唱。小古文的教學,不提倡繁瑣的語法分析、機械的誦記名詞術語,也不主張呆板的所謂字字落實、句句翻譯。我們主張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領悟,在誦讀中提升自己的古文素養,最后內化成自身語言的一個部分。
下篇創作之旅一路留香
如何讓“寫”成為孩子們學習小古文的另一個快樂王國呢?教學實踐告訴我,只有一個字,那就是“玩”。讓孩子們“玩”著寫小古文,以游戲的心態、浪漫的情懷、詩意的感覺、自由的方式參與其中,這樣就能激發孩子讀小古文的興趣,鼓勵孩子讀小古文的情懷,分享孩子讀小古文的成果。概而言之,“寫”是為了促進“讀”!
一、在仿寫中起步
仿寫教學,我從朱文君老師編著的《小學生小古文100篇》第一課“青草地,放風箏。汝前行,吾后行”開始。在明白了“汝“”吾”的意思后,我引讀前兩句“操場上,打籃球——”話音剛落,學生們迫不及待的舉起了手。
“操場上,打籃球。汝扣籃,吾搶球。”
“食堂里,去吃飯——”
“食堂里,去吃飯。汝盛飯,吾打菜。”
“公園里,拍皮球——”。
“公園里,拍皮球。汝一下,吾一下”。
……
學生們意猶未盡。
學了第四課《荷》,學生們又躍躍欲試。
池中種荷,夏日開花,或紅或白。荷梗直立。荷葉形圓。莖橫泥中,其名曰藕。藕有節,中有孔,斷之有絲。
仿寫____:_種____,___開花,或___或___。其梗____。其花___。
《梅》(丁紫嫣)園中種梅,寒冬開花,或紅或粉。其梗挺立。其葉船形。
《郁金香》(徐霖)家中郁金,春節開花,或粉或黃。其梗直立,其葉形長。
……
《伯牙絕弦》: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仿寫:“伯牙鼓琴,志在_____,鐘子期曰:“善哉,_ ____兮若_____!”
學生無盡的想象說話把課堂帶向高潮。
“皎皎兮如明月”
“潺潺兮如流水”
“依依兮如楊柳”
……
在創作中,學生自我陶醉,儼然來到了鐘子期與俞伯牙的時代,感受到小古文學習的快樂。
精準、簡練、語韻是小古文創作的特點。雖很短小,卻若桂花,香味四溢。
二、在創作中起航
2014年10月學校成立小古文社團。2015年2月,我把學生帶到大操場,讓他們用心感受春的氣息,用小古文帶給表達自己眼中的春天。一篇篇小古文讓我驚喜不已,春天真的如約來臨了。
《春》(潘雨軒)春如小孩,汝走吾追,小草露頭,柳枝綻芽;春如姑娘,汝嬌吾俏,桃花如火,杏花若霞。
《桃花》(黃寧)墻角一桃,花開欣望,或火或粉,向陽露笑。東風吹拂,花枝搖曳。落紅繽紛,美哉美哉。
……
2016年2月,我們已一起走過18個月,開學后的第一次社團活動,我出了《吾子好友》一題,學生們邊寫邊發出笑聲,其樂無窮。
《吾子好友》(張亦然)
吾之好友者,趙禺也。其乃新昌人也。
其身材略偏矮小,而行之敏也,健步如飛。或稱之為“矮者之傲也”。
其愛學犬吠,但懼之也。但聞犬吠,必避之,恐其傷人也。不僅為犬,駱駝亦然。一日,吾與其俱騎駝,吾之駝舐其腳跟,禺大叫而避之,吾笑之曰:“汝何懼駝也?”對曰“:吾懼其食吾!”
吾之好友者,趙禺也。
孩子能不能寫小古文,不重要,也不是目的,目的是把經典文化植根到孩子幼小的心靈。就像李振村先生說的那樣:讓語言的根,伸進經典漢語最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斷地汲取營養。
時間的沉淀,古文的醇香;靜靜地思索,默默地探尋。靜靜地行走在小古文的路上,探尋小古文誦讀與創作,快樂并忙碌著,收獲并思索著,這是我對小古文教學的感受。我想:只要給予孩子時間,給予孩子樂趣,小古文將是他們最美的養料、最有力量的源泉。我們應在兒童成長中最為適宜的時間,把經典國學的種子播撒在他們的心田。如何讓小古文教學走得更遠呢?
一、如何讓所有語文教師會教古文
小古文教學越來越被教育界關注。不管是人教版還是蘇教版都在小學階段、初中階段增加古詩文的篇目,中高考的分數比率也大大提高。各學校紛紛組織了“小古文社團”,開發“小古文微課程”。如果要全面推開,就會對教師的古文修養提出一定的要求。所有的教師都行嗎?如果教學不得法,就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抵觸的情緒。如何讓所有語文教師愛上古文、愛教古文、會教古文,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二、小古文與初中文言文的對接
《馬說》《愛蓮說》《陋室銘》《桃花源記》《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經典小古文都是7到9年級的文章。通過兩年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古文功底。這些內容短小、情節有趣的篇目學生已經學習,到了初中是學好還是不學?
朱文君老師說:“如果說經典詩文是高濃度的母語營養液,那么小古文就是讓小學生在最適合的時間獲得最適合的營養……如果說語文教學的高下之分貴在創意,那么小古文課程將給語文教師最大的創意空間。小古文里有一個大世界。”文言文是白話文的源頭。沒有文言文,漢語的天空就沒有星光。小古文路上,我們一起前行吧!
(責編韋雄)
G623.2
A
1007-9068(2016)2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