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門市王浩小學(226145) 顧麗萍
尊重喚醒評價
——閱讀教學三部曲
江蘇海門市王浩小學(226145) 顧麗萍
閱讀教學歷來都是語文教師關注的焦點,也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在閱讀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讓他們成為閱讀學習的主體,尊重他們的真實想法,喚醒他們的智慧經驗,評價他們的課堂表現,使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完成閱讀學習任務,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三部曲尊重喚醒評價
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因此,閱讀教學歷來都是語文教師關注的焦點,也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在閱讀教學中,只有讓學生成為閱讀活動的主體,充分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這樣才能使閱讀課堂充滿活力。
閱讀就是學生對文本進行再加工創作的過程。每個學生對課文內容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因此,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營造自由的閱讀氛圍,破除各種限制,讓學生暢所欲言。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時,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父親”為什么要“我”一定要把魚放掉呢?你們覺得“父親”這樣要求對不對?為什么?其實,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判斷思考能力。教師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反復閱讀課文,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在教師的鼓勵下,有的學生認為:“父親”的要求沒有錯,因為還沒到開放捕魚的時間,不能違反規定;“父親”這樣嚴格要求鑄就了“我”的優秀品德。有的學生覺得,“父親”的要求過于嚴格,根本沒有必要這樣,因為這并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顯然,學生的觀點是對立的。為了讓學生弄明白問題的實質,教師讓學生進行課堂辯論。他們的發言非常精彩,說明他們對這篇課文的內容和主題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由此看出,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要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就要讓他們真正地參與閱讀活動,并獨立思考。只有讓學生自由閱讀,在輕松的心理狀態下,他們才會真正地走進課文,用心去閱讀和理解課文。
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潛能,大腦也是越用越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設學習情境,設計具有啟發性、教育性的問題,以喚醒學生的大腦,活躍學生的思維,為學生創造更多思考的機會,使他們積極閱讀、大膽質疑,從而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微笑著承受一切》一課時,教師利用小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把課文轉變成自己的語言,為學生講述了優秀運動員桑蘭的遭遇——頸椎骨折的不幸之后,仍然微笑著面對生活的故事。教師說“:同學們,你們聽了這個故事有什么感受呢?你覺得以后要怎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呢?”由于故事的內容并不難理解,學生在聽著教師娓娓道來時,沉浸到故事當中,受到桑蘭這種堅強不屈的精神感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感受。當教師提出這兩個問題時,他們自然就會有感而發。有的學生說:聽了故事,很受感動,應該向桑蘭學習,樂觀地面對生活。有的學生說:應該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在遭遇不幸時能夠微笑著面對。教師通過一個故事加上啟發性的問題,成功地喚醒了學生的智慧經驗,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的主題。
由此發現,為了改變學生被動閱讀、不動腦子的現狀,教師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同時,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的,選擇好問題點,誘導學生思維,使他們理解文本的內容,豐富自己的認知。
由于每個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感知能力不同,他們形成的體驗也存在不同。教師應關注學生的閱讀過程,科學而全面地評價學生的閱讀行為和效果,以增強學生信心,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習慣。
例如,在完成了《美麗的南沙群島》一課閱讀后,教師對課堂上學生的表現進行了評價——大部分同學在小組討論時能夠積極參與,對同伴指出的錯誤也能虛心接受;但少數同學參與討論不積極,只當聽眾不發言,這樣不僅不利于小組學習效果的提高,也不利于自己的發展……教師在總結時,表揚了課堂討論最好的小組,也批評了一些小組;同時,總結這堂課所教的閱讀方法。這樣,使學生獲得更加真實的感受,樹立了信心,并明確了復習鞏固的內容,產生了閱讀興趣。
可見,教師對學生閱讀過程的評價,讓學生產生積極的閱讀體驗,強化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行為,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有利于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
總而言之,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中心,給予他們閱讀理解的自由,激發他們的思維活力,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全身心投入閱讀,獲得深刻而真實的閱讀體驗,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
(責編韋雄)
G623.2
A
1007-9068(2016)2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