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州市白云區橫沙小學(510168) 陳 娜
寫好提示語,對話更出彩
廣東廣州市白云區橫沙小學(510168) 陳娜
對話,是記敘文中一種最為常見的表達手法。但由于缺乏專題式訓練,學生在寫對話時,提示語常常表達方式單一,位置單一,標點混亂,不能正確表達人物的語氣、感情、性格。為了讓學生能更系統、更深入地學習,教師應對提示語的寫作做專題式指導。寫好對話中的提示語有以下方法與策略:盡量少用“說”,讓提示語更準確;給提示語“加點料”,將提示語寫具體;給提示語換個位,讓重點更突出;不用提示語,讓對話更流暢。
對話 提示語方法 策略
對話,是記敘文中一種最為常見的表達手法。但由于缺乏專題訓練,學生在寫對話時,提示語常常表達方式單一、位置單一,標點混亂,不能正確表達人物的語氣、感情、性格,讓人讀來感到單調、生硬。學生在閱讀課上學到的寫作知識往往是零散的、難度較淺的,為了讓學生能更系統、更深入地學習,我們有必要對提示語的寫作做專題指導。以下是寫好對話中的提示語的方法和策略。
頻繁地使用提示語“說”,是學生描寫人物對話常犯的一個毛病。“說”是一個廣義的詞語,學生之所以習慣用“說”,歸根到底是對詞語的意義辨別不明,才會用詞不夠準確。例如“問”和“答”都有“說”的意思,但內涵并不完全一樣。想要學生做到用詞準確,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經常引導學生學會辨別詞語的細微差別。學生有了良好的語感,用詞的準確性自然會大大提高。此外,還應鼓勵學生養成勤于積累的習慣。積累不必舍近求遠,課文本身就是座語言的金礦,比如每次都將課文人物對話前表示“說”的詞語有意識地圈出來,摘抄在本子上,經常讀一讀。除了摘抄,教師還要讓學生學會總結和歸類,比如表示“說”的一字詞有哪些,二字詞、四字詞又有哪些等。
人物對話是個動態的過程,往往包含豐富的表情和動作,而很多學生在寫提示語時經常忽略這點,人物對話總是寫得枯燥乏味。在寫提示語的時候,我們不妨根據表達的需要給提示語“加點料”,將說話對象的神態、動作或心情寫具體,這樣人物形象會更鮮明、更生動。例如:
1.列寧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著說“: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兒去了?”(列寧的動作和神態已經告訴我們他什么都明白了,他對男孩的誠實感到欣慰。他不問男孩而是去問一只不會說話的鳥兒,那是對男孩自尊心的保護,體現了他對男孩的愛護。)
2.金鈴恨恨地望著于胖兒“:你就這么熊包?作業非得抄人家的不可?”(從“狠狠地”可見金鈴非常氣憤。)
3.于胖兒低了頭,吸著鼻涕:“我不敢說胡梅和劉婭如……她們是好學……她們以后不會給我抄作業……”(從于胖兒的這一系列動作可以看出他做錯了事非常難為情,而且非常怕。)
從以上三個句子可以看出,提示語描寫得具體生動,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會顯得更加鮮明,整個句子給人一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畫面感。值得注意的是,第2句和第3句的提示語省略了“說”,直接用動作來提示,但這并不妨礙讀者的理解。事實上,提示語的表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用“動作/神態/心理+說”做提示,也可以省略“說”,直接用說話對象的動作、神態或心理來做提示。怎樣做才能將提示語寫具體?首先讓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的習慣。其次,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各種描寫的細節,比如讓學生找一找人物說話時的神態是怎樣的,有哪些動作,心情是怎樣的等。此外,平時的詞語積累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將課本或是課外書中描寫神態、心情的詞語及時摘抄下來,天長日久,必將是一筆豐厚的語言財富。
學生在寫提示語的時候往往習慣將提示語放在對話的前面,事實上,提示語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位置不同,表達重點也不一樣。提示語的位置主要有三種情況:提示語在前,突出的是說話對象的表情或動作;提示語在后,突出的是對話本身,而且可能是說得比較急,給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先入為主”之感;提示語插在對話的中間,則表明語氣有停頓,或是意思有轉折。提示語位置不同,使用的標點也不一樣。以下面三個句子為例:
1.一道題才做了一半,張老師突然一拍桌子,把金鈴拍得跳起來。他指著習題紙氣急敗壞地說:“你看看!你看看!你怎么能這么做!”(提示語在前,強調張老師生氣的動作和神態;提示語后用的是冒號和引號。)
2“.不行!不行!小珍來了會撲空的,那多不好啊!”慶齡邊說邊把手抽回來。(提示語在后,強調說話的內容,也表明慶齡說得很急、不假思索,突出她誠實守信的品質;提示語后用的是句號。)
3“.我明白了,我們的慶齡是個守信用的孩子。”媽媽望著慶齡笑了笑,說“,那你就留下來吧!”(提示語在中間,表示語氣有停頓,并且有表揚慶齡和同意她留下兩層意思;提示語后用的不是冒號,而是逗號。)
提示語放在什么位置比較合適最終要根據表達的需要來確定,而不是為了變換花樣隨意擺放。教師可以多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改寫,也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習作進行修改訓練。
人物對話有時候不需要用提示語,讀者根據上下文的聯系照樣能明白說話的對象是誰。例如:
金鈴回了身,放下粉筆,拍拍手上的紅色粉灰,學著老師的口吻說“:難什么?肯動腦筋就不難!”
于胖兒嘟噥:“我肯定寫不好,不可能超過200個字。”
“不行,每個人不少于600個字。”
“400個字!”
金鈴生了氣:“我說600個字,少一個字都不算及格。”
于胖兒絕望地說:“將來你要是當了老師,你的學生肯定會自殺。”
上面一段對話的第3句和第4句完全省略了提示語,但我們仍然明白第3句是金鈴說的,第4句則是某位同學說的。一般來講,在人物對話句數比較多,或是句子比較簡短的情況下,某些句子不用提示語反倒顯得對話更流暢;不用提示語的時候往往是說得比較快,一句接一句,給人“短兵相接”的利落感。這種情況下如果句句都用提示語反倒顯得累贅、拖沓,打斷了對話的連貫性。
寫好提示語,理解是基礎,多寫多改是關鍵,只有理解與實踐并駕齊驅,才能真正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1] 童麗,張德英“.人物對話描寫”教學實錄[J].小學語文教學,2014(15).
[2] 何長平.說話不用“說”[J].第二課堂(C),2015(22).
[3] 唐曉蓉.學寫人物對話[J].考試周刊,2016(2).
(責編莫彩鳳)
G623.2
A
1007-9068(2016)22-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