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王 麗(.四川省成都師范學院附屬實驗學校;.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第二中學校)
互聯網時代學校教育管理模式探索
李偉1,王麗2
(1.四川省成都師范學院附屬實驗學校;2.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第二中學校)
眾所周知,出租行業不主動改革,則有Uber、滴滴打車促進它的變革;實體商業的利潤巨大,有電商加以促進;作為教育人,如果不主動適應互聯網帶來的沖擊,必將受到時代的淘汰,互聯網+教育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如何適應變化,搶占發展的先機,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教師在實踐過程中,只有主動參與教育的變革,才能走到教育的前沿。就互聯網時代學校教育管理模式進行分析。
互聯網+;教育;教學;學生
“互聯網+”實際上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重塑了物聯網、云計算、社會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形態,改變了我們的生產、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領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
學校從物質的形態來看,學校就是教育學生的地方,學生不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教師的教育方式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在這個新常態的技術時代,我校嘗試了小組合作TBL模式的教學,一對一電子書包班。
1.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學校管理日趨一體化
學校管理平臺的集成化,特別是基于網絡環境下,以B/S架構方式呈現的管理平臺,改變過去各部門獨立管理中的有形資產、財務管理、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等轉換成面向學校整體的結構。將人(教師與學生)、財(內部資金)、物(設備、設施、教材等)、信息、時間、空間等各種數據都實時地提供,實現學校內部管理數據的共享,為學校的決策和整體調控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撐。
2.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促進學校管理方式的個性化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路和教育管理模式得到了大量的積累,這種積累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結合起來,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將使學校獨具特色的管理和學校文化在新的環境下得到新的提升機會。學校在互聯網上創建自己門戶網站、虛擬學校,將自己的管理,自己學校的辦學特色和風貌給予充分的展示,將獨具特色的辦學理念作全方位的宣傳。
3.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促進學校管理的規范化
信息時代的到來,以網絡和多媒體為特征的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運用,將促進學校管理更加規范化。(1)學校與外界進行資源和信息的溝通和交換,必須建立溝通和交流標準和規范。(2)學校的管理活動越來越依靠信息技術和網絡,沒有規范和標準,合作與交流無法進行。(3)學校教學活動也必須建立通暢、合理、有序的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育管理機制,只有這樣,學校內部的所有部門和教職員工才能利用網絡進行各種辦公和管理活動,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1.互聯網讓教師的教學方式更靈活
在互聯網的教育大環境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在網絡環境下,憑借多種渠道,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并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營造支持學生學習的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2.互聯網讓師生的教學資源選擇更豐富
信息技術對課堂的最大沖擊是改變了“教、學”資源的結構和形式,使課堂變得豐富多彩且更具吸引力。具有人機對話優點的可交互的資源使課堂上的因材施教成為可能。教師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設計不同層次的學習資源,通過鏈接引導學生根據自身需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
3.互聯網讓教育的組織形式更多樣
異步網絡課堂打破時空限制,讓課堂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翻轉課的應用,讓學習可以是課前學習,也可以是課后在學習,還可以是多次的學習。班級集體講授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小組互助合作學習形式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學生個體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班級整體學習交互穿梭,互時呈現,形式更多樣、更靈活。利用發達信息技術互聯網絡,查閱最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優秀的案例,借鑒名校、名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升了理論,也增加了實踐。海量的網絡信息、電子書、專業期刊數據庫,讓教師足不出校就能閱讀和學習。
4.互聯網讓開展課題研究更多樣
在課題研究的具體過程中,我們提倡“問題—課題—學習—實踐—反思—總結”的研究思路,以敘事研究和行動研究為方法,以真實的教學生活為研究的源頭活水,把課題研究引進教研組,與教研結合,把課題研究引進課堂,與教學結合,發掘常規教育教學中的研究元素,促使教師努力成為一名反思者和研究者。這些活動開展的信息都通過學校網絡平臺進行發布和管理。
5.互聯網讓評價方法更多元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就可以很便捷完成這些煩瑣的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并能形成最后的發展性評價。具體如下:
(1)學校堅持定期開展教學研討。由最初是定時間、定地點面對面研討,變成現在的網上研討。每次研討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發布一條研討學習信息,闡述和表達自己的教學觀點和教學實踐,每位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圍繞主題各抒己見,發表自己對問題的思考,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使理論和實踐能夠真正結合起來。或是向其他教師推薦學習資料,實現引領的及時性。
(2)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評價,在他人評價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
絕對評價和相對評價相結合。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評價依據不再絕對化,而是評價結果與過程并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評價由以往的對“過去”的關注轉向對發展、提高、未來的關注。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評價。結合網上教學平臺,在擴大學生學習的時空的同時,提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自行解決,相互評論。另外,教師可以開設與學生生活相關的討論區,為學生開辟表達思路、發表見解的天地。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在論壇中的表現,對學生作出全面的評價。
1.互聯網拓寬學生知識內容,主動學習
在信息技術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所有的學習內容設計操作性比較強,這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信息技術網絡環境下的“一對一數字化課堂”對于學生來說既新鮮又好玩,具有極強的吸引力。通過直觀、形象的手段,以其新穎性、趣味性、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了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互聯網提高學生生活技能,快樂成長
作為學生綜合素養當中的一項重要能力就是想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自護能力和自理能力。現在我們通過教學軟件,如“學生安全教育平臺”讓學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實現自我保護,如,可以看一些如何在火災中自救和逃難的多媒體軟件;可以通過上網了解更多的消防知識或一些地震知識。此外,還通過學習平臺,讓學生做一些以自護為主題的電子小報、繪畫、動畫和網頁等,學生在學會做這些的同時,也學習了更多的課外知識。
3.互聯網增強學生意志品質,合作分享
在學校網站中增設了“學生頻道”這一欄目,讓學生在此傾訴自己的心聲或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教會學生如何在網上交朋友,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不沉溺于虛擬的時空,進入現實生活,學會與身邊的同學進行交流等。合作精神、競爭能力、責任感、自主性、健康的心理素質等這些優秀的意志品質,逐漸在學生身上顯現。
4.互聯網培訓學生創新意識,學會創造
網絡信息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創設了情境,激發了欲望,變化無窮的畫面刺激著學生大腦的興奮區,使學生自始至終處于興奮狀態,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創造了條件。在學習與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圖畫、文字、作品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信息技術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把學生帶入了一個神秘的世界,帶進了知識的寶庫,讓學生的思緒插上翅膀,展翅飛翔。
互聯網+時代,學校辦學條件的提升、管理手段的改變、教學活動的改革、教師教育能力的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這些都離不開信息化教育裝備。只有在學校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探索、思考、學習,才能更好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實現學校內涵發展的目標,實現學校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1]徐秋輝.關于互聯網+時代的學校內涵發展調研報告[J].中國教育信息化育,2015(4).
[2]張明輝.教育裝備在學校中的應用實踐報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3(8).
·編輯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