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春(廣西桂林龍勝縣龍勝民族中學)
留守兒童案例分析
楊艷春
(廣西桂林龍勝縣龍勝民族中學)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經濟飛速發展,農村出現了勞動力剩余的現象,也有的因為想到大城市打工賺更多的錢來改善家庭狀況。很多年輕的父母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雙雙外出務工或經商,于是就出現了許多的留守兒童。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表明,50%以上的留守學生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和性格缺陷,學習成績也令人擔憂,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值得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學生:陽××,年齡:14歲,性別:男。家庭住址:龍勝縣馬堤鄉東升村。(現已讀大學)
基本情況:陽××很聰明,父母是組合家庭,雙方都有各自的孩子,他是父母的親生,哥哥已成人,也在外地打工。在陽××上五年級時,父母去廣東打工,把正需要父母的愛、最容易學壞時候的他留給80多歲的老奶奶,由于奶奶本身都需要照顧,根本沒法監管孩子,更不用說輔導他的學習了。為了彌補對孩子的虧欠,一個學期給孩子3000元的銀行卡,由他自由支配,周末回家有時在親戚家吃點,更多時候根本不回家,經常在網吧通宵。初中三年,經過調查和細心觀察、分析,我發現該同學身上集中出現了以下問題:
1.自由散漫,上課不認真聽講,懶惰,作業不認真。
2.個人衛生較差,同學們都不愿意接近他。
3.貪玩,有時逃課去網吧,甚至還帶著班上的一些同學去網吧。
4.調皮、好動,無法克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
5.不求上進,缺乏良好的集體榮譽感。
6.自卑心理嚴重,與同學交往困難,缺乏對別人的愛。
1.家庭教育問題
這個年齡段學生的父母,基本上都進過學校,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懂得一些教育方法,易與教師、孩子溝通,給孩子的教育帶來便利。而這些孩子在留守期間是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的,這些老人年齡普遍偏大,身體不好,文盲的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行為問題
通過個案發現,在留守兒童中,監護人都沒有很好地盡到其監護的責任。究其原因,主要是監護人管不了,不會管。
3.心理問題
留守學生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關注不夠。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最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癥,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
4.價值觀問題
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關注較少,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負疚感,于是采取物質上的補償,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并滋生了“能讀書就讀,讀不好去打工也能賺錢”等錯誤思想。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留守兒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關愛和呵護,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初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介于依賴而又想要獨立的矛盾時期,是孩子形成良好品質的重要時期,親子關系的正常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使“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完善家庭教育環境,加強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搭建他們能夠見面的橋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培養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比如,我要求父母經常給孩子打打電話,詢問生活學習等情況,也讓孩子給遠方打工的父母每月寫一封信等,創造一個有利于孩子成長的環境。到了初三,面臨人生的第一次挑戰,我強烈要求其父母回來陪孩子一個學期,讓孩子順利考上高中,他父母聽取了我的建議,回來過年后就和廠家撤職了,陽××在最后一個學期,因為有父母在身邊陪伴,倍感幸福的他奮發努力,考上了龍勝中學。所以,完善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人、成才的保障。
2.尋找合適的監護人,并提高監護人的素質
作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需要具備一定的素質:能夠及時地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及時的教育與引導,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要對“留守兒童”進行細心的觀察與溝通,打開他們的心扉,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祖父輩的監護人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其學習給予幫助。針對陽××的情況,我了解到我們學校的陽秀全副校長是他的親戚,于是我找到了陽副校長,要求他協助對陽××的教育,確實收到良好的效果。
3.加強學校的思想教育,作為班主任的我主動擔任起教育留守兒童的重任
在班上我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使“留守兒童”擁有與其他兒童同等對待的教育。教師本身應該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成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4.培養“留守兒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及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我從正面教育入手,教會孩子用真誠去對待他人,只有坦誠相待、推心置腹,才能相互理解、建立信任感;只有真心交往,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教育他們在交往中還要學會寬容。
·編輯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