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斌
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特色建設的相輔共贏
●郭斌
學校特色創建的核心在于教師的專業發展,通過在學習分享中孕育特色、在課堂研究中尋找特色、在課題引領下催生特色、在課程開發中形成特色、在平臺創設中施展特色,實現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特色建設的互動和共贏。
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特色建設;相輔;共贏
學校特色創建的核心在于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是學校特色發展的根本動力。近年來,學校在特色創建中以教師專業成長作為發展目標,以學習分享作為基本途徑,以課堂探索作為實踐領地,以研究展示作為創新模式,有效促進了教師專業化的發展,為學校特色發展夯實基礎。
一是在閱讀中沉淀。近幾年,學校為全體教師推薦訂購了《給教師的建議》《愛心與教育》《麥田里的老師》等十多本中外教育名著,在全校開展“讀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師”的主題讀書活動,鼓勵教師以優秀教師為榜樣。學校還成立“啟聰讀書協會”,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活動。
為了激發教師閱讀熱情,學校出臺了教師讀寫制度和教師讀書獎勵制度,設立了“優秀讀書心得獎”“校長讀書獎”等。通過建章立制,使閱讀成為學校的系統工程,真正激發教師閱讀的積極性。
二是在培訓中成長。學校重視教師專業發展,倡導行動學習、崗位練兵,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走出去,請進來”,開展校際互換教師、同課異構,與英國姊妹學校定期互訪,與高校合作培訓骨干教師,創造條件讓教師參加各種學術會議等,帶來了學校教研組織文化和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巨大改變,使學校的校本教研活動煥發了勃勃生機。[1]
三是在分享中綻放。每學期開學初,教師進行假期讀書分享,科、級組長進行工作計劃的交流分享。學期末,每位教師在科組用課件進行圖文并茂的總結分享。優秀的個人和團隊負責人在全校教師大會上分享。還有校內舉行的大型教育教學活動、外出學習,必有反思、總結和分享。
分享文化氛圍的形成,讓教師個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以激發,專業素養大幅提升,學校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實現了教師專業成長和學校管理的雙贏。
一是名師問診,激發教師特色。學校攜手華南師范大學啟動了“名師進課堂活動”,聘請5位專家和5位名師,分學科深入到教師的課堂中,聽課、評課、交流。在一年的時間里,專家、名師分別對參與教師進行四輪聽評課活動,從上課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組織、課堂氛圍、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專業的點評、科學的分析。上課者不僅要準備隨堂課,課后還要反復播放課堂實錄,記錄下自己在課堂上說過的每一句話,并進行統計分析、課后反思。
活動開展以來,參與活動的教師和聽課者都感到受益匪淺,為構建學校特色課堂提供了新的動力。
二是課例研修,挖掘課堂特色。隨著教育改革發展步伐的加快,終身學習、終身研修已成為教師職業的主要特征。聚焦課堂,成為研修學習系統的重要平臺。
學校以科組為單位開展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例研修。每學期科組確定2至3位教師開展課例研修。負責課例研修的教師在科組內根據確定的研修主題進行兩至三輪教學,具體操作為以下流程:鑒賞課例、評說課例、反思課例、實踐課例,最后根據科組教師的建議總結提煉,形成自己的課例研修報告。
課例研修主題來源于教學實際問題,使自己的認識與行為對話、與教學資源對話、與同伴對話、與情景對話、與成效對話,實現理念到現實、現實到問題、問題到方案、方案到行動、行動到成效的多層級跨越。引導教師不斷地用新理念審視現實,去尋找、發現、提煉問題,不斷地反思行動與成效之間的因果關系。
為了檢驗課例研修成果,推動學習型教研組的建設,每學期學校都會對上一學期的課例研修報告進行評選與分享。“以說教為樂事、以研課為趣事、以論教為常事”的校本研修文化日漸形成,教師的課堂特色在研修中被挖掘。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教育科研是實現學校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要使學校走上內涵發展之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充分發揮科研先導的作用。
學校制定了課題申報、審批制度,以規范課題研究的開展。為了提高教師課題研究水平,學校組織了相關的專題閱讀,還邀請專家開展課題研究和行動研究的專題講座。學校規定每位教師每學期都要有一個行動研究,或將現實問題提升為研究性課題。課題和行動研究已經成為學校教師教育教學的一項常規工作,形成了“組組有課題、人人搞科研”的濃厚氛圍。
學校以“創建支持性潛能開發課程,促進學生成長”為理念,以激發每一個學生生命潛能為目的,構建“菜單式課程體系”。突出以“多元智能、支持性、私人定制課程表”為關鍵詞開展學校課程體系的構建,實施“走班制”的上課模式,盡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成長需要。學校開發適合學生發展的校本選修課程,力求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張適合自己的課程表。學校努力構建以生命教育為德育主干課程,以體驗式活動課程、種植課程、畢業課程、入學教育課程為輔的五大主要德育課程體系。通過系列德育課程的開展與實施,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豐富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
在開發課程之前,學校對每位教師的興趣特長進行了調查。然后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開設校本課程的選修課,讓每位任課教師自由申報,承擔一門活動課程,經學校審核后方可確定。這種自由申報、自己選擇的方式增加了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興趣,教師在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和反思中,逐步提高了課程開發技術,豐富了專業知識,增強了教科研能力,優化了知識結構。在對課程不斷開發與建設的過程中,教師們也逐步實現了從“消費者”到“生產者”、從“教書匠”到“研究員”、從“點菜者”到“菜單提供者”的角色轉換,極大地提升了學校的教育特色。[2]
教師發展就是學校發展,教師特色就是學校特色。從教師特色到特色教師,再到專家型學者型教師,需要教師自身善于涵養內心之德,培養教育教學之能;更需要學校為他們的成長、發展搭建舞臺,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歷練自己、展示自己,從而實現教師“需要”的最高層次。
學校每學年都會開展四項常規活動:校長、副校長帶頭的高級教師示范課,青年教師賽課,教師基本功大賽,班主任能力大賽。讓每一個層級的教師始終都保持一種競爭的狀態。讓那些專業水平高、素質好、能力強的教師脫穎而出,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信心,同時也為其他教師提供學習的榜樣,從而促進教師專業化的共同發展,逐步培養一批特色教師。
發現特色不是目的,提升特色,讓特色成為教師發展的動力,服務學生,這才是讓每位教師專業成長的根本。為了拓寬學校教師交流展示的平臺和空間,學校主動和兄弟學校進行了互換教師、同課異構的交流研討活動。不同學校的教學優勢、教學特色相互兼容,相互影響,最終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1]于曉琳.構建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J].現代校長,2006,(11).
[2]陳輝.煥發教師的生命活力——廣東省佛山市啟聰學校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踐探索[J].現代特殊教育,2014,(12).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啟聰學校,528000)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