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長林
(重慶市武隆區石橋鄉賈角小學校 重慶市 408506)
淺談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有效研讀教材
龔長林
(重慶市武隆區石橋鄉賈角小學校 重慶市 408506)
當前小學數學教材對教師教學視野具有很大擴展作用,教師要在課堂更好落實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就應對教材有更加深入了解研究,把握數學的學科特征,使學生思維得到擴展。本文先對小學數學教材研讀現狀進行分析,再從教材研讀與解放教師時間兩方面提升教材研讀質量,使教師能夠對課本內容有更為深入的認識,增強課堂教學水平。
小學數學 教師 研讀教材
優秀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對課本內容的深入研究,有效的課堂教學也是建立在教師對課本內容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的。因此,教師應重視教材在課堂中的重要作用,對課本中的知識體系、習題例題進行深入分析。再結合學生的學科情況、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科特征等綜合分析,編寫更具價值的課堂設計內容。
1.習題和例題分析不深入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材調研中,多數教師都是通過現有的集成電子備課教案直接參考,或是通過其他的參考資料直接備課。對書本只是大致略讀,并沒有專門的分析教材習題與例題,這就體現出對書本的研究不夠透徹[1]。也沒有確定的時間環節對教材各個單元進行研討,導致課堂質量受到影響。
2.批改作業占用研讀教材時間
在當前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作業批改量特別多。對數量眾多的作業批改會占據教師的大半時間,除了數學的口算訓練、測試試卷、還要對練習冊等進行閱覽批閱。不僅如此,一些后進生的作業有時還需要反復批改。當教師作業批改完成后,學生通常也已經下課放學。這就造成了一種惡性的循環工作模式,教師的絕大多數時間都給了作業批改,進而忽略了研讀教材這一必要的教學準備工作。
1.深入研讀,完善教材內容
教師要想完成高質量的教學任務,就應在教學準備工作中進行教材的透徹研究,并對教材的編寫體系、教材內容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才能夠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奠定穩固基礎,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更加自如[2]。對教材中的各個知識點認識更加清晰,習題所體現的什么教學意圖,以及教材中的知識框架等,充分把握教材的重要作用。
(1)研究教材內涵
對教材內涵的研究,就是更加充分地發揮教材創造性價值,并對教材中的習題、例題都有更加深入的認識理解。能夠將教材中的知識點主次、例題重要性有更為深刻的認識,準確抓住編者的教材編寫意圖。另外,教師在進行教材內涵的研讀之后,也應當對小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心理特征進行了解,綜合設計更加實用高效的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也能夠充分學習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教師還可利用擴展練習的延伸作業,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2)研究教材體系
通過數學教學的開展我們發現,當前小學生的空間能力有一定的發展限制,不僅僅是在學生的生活體驗方面,還展現在主要知覺的認知上面。例如學生觀察立體圖形時,會存在空間認知能力中的障礙,只觀察到了空間圖形在平面中的象征性形狀,沒有對空間形象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學生在觀察空間圖形時,容易忽略圖形中的左右對等性,限制了學生空間的想象能力,給觀察認識帶來了一定阻礙[3]。因此,教師應注意在教材體系研究的基礎上,對學生的認知線索、知識形成線索進行串聯,通過合理的實際觀察,促使學生形成更加豐富的認識能力。課本中的知識內容大都比較精練,值得教師對其進行反復研讀分析。
(3)研究教材內容,分析習題與例題
數學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對例題、習題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數學題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應用理論知識,從而更加熟練掌握數學知識,也能夠幫助教師檢測教學成效。且在教師研究例題習題的過程中,也會認識到教學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對知識點的難易程度、易混淆程度有進一步的分析認識。教師通過例題的研究分析,能夠先一步認識課文中過于抽象的知識點,幫助學生更加具體的進行分析,從而將實際問題進行解決。
2.解放教師時間
要讓教師能夠充分進行教材的研討學習,利用工作時間讀透教材內容,就是對教師的工作時間進行解放。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應避免進行題海戰術,不能對學生進行一味的重復做題,而是要適當控制練習量,避免教師的時間被作業批改大量占據。
(1)實施以備課組為單位的研讀教材活動
以備課組為單位的教材研讀工作,能夠幫助教師在合作、競爭、研究的良好氛圍中實施教材研讀,備課組的實施對教材研讀有重要的幫助作用。另外,還可以在校內建立以備課組為基本單位,開展教材的解讀比賽等活動[4]。或是在備課組的集體組內備課中,利用各類教學資源,進行教材研究基礎上的整合重組、感悟研讀、并進行教師間的研究、評論活動,促使教師間的知識經驗溝通共享。使教學研究的模式不斷細化,充分展示備課教研工作的實用性。
(2)降低學生作業量
良好的家庭作業習慣能夠讓學生更好了解到課外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在家庭中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認識到學習并不只是在課堂環境、學校環境中進行的。因此,教師應正確認識家庭作業的意義,而不是將家庭作業當成填充學生時間、甚至是一種懲罰手段。總之,對學生作業量的控制能夠有效解放教師時間,幫助教師將更多時間用在教材的內容研讀中。
總而言之,對教材細致認真的解讀,最終目的就是為提升教師對教材的駕馭能力,并能夠更加輕松自如的展開課堂教學,促使教學內容更加清晰透徹,提升課堂質量。在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也發生了教學方式的改革互動,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轉換促使教學開展更加靈活、有效。教師對教材的研讀還適應著重于知識框架的線索,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通過對教材習題的研究分析形成具體的知識框架。這種創造性的教材使用方式,能夠更加全面的幫助教師對教材產生深刻認識。
[1]吳進. 認真研讀數學教材,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的指導[J]. 考試周刊, 2016(58):16-16.
[2]吳鳳虎, 王美玲. 聚焦文本——研讀數學教材的實踐與探索[J].新課程研究旬刊, 2013(7):43-46.
[3]朱英英. 小學數學教師挖掘教材手段及對策探析[J]. 教書育人,2015(7):47-47.
[4]黃佑華. 如何創造性地活用小學數學新教材[J]. 讀寫算:教師版, 2016(3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