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萍
(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縣龍水鎮橋渡小學 廣西桂林 541000)
農村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蔣麗萍
(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縣龍水鎮橋渡小學 廣西桂林 541000)
根據農村小學課堂教學實際需要和學生特點,恰當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農村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能夠有效提高農村小學教師的教育資源質量,豐富教學資源途徑,豐富教師的教學經驗,有效提高農村小學生的學習效率、開闊農村小學生的視野,優化農村小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知識體系。
農村教師 信息技 教學應用
21世紀是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信息化時代,現代信息技術以驚人的速度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乃至生活方式。2014年,教育部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要主動適應信息化社會的挑戰,充分利用各種學習機會,更新觀念、補充知識、提升技能,不斷增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在農村,但由于陳舊的教育觀和教師的惰性影響,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利用率仍然不高,有些公開課雖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但得到的教學效果仍然不夠理想,由于受資源、教學內容的限制,課堂應用信息技術的廣度和濃度仍然不夠,因此我們感覺到:如何根據農村小學課堂教學實際需要和學生特點,恰當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一個需要研究的課題。[1]
1.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的目標不明確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信息技術培訓已成為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培訓的目的是使教師能恰當地把信息技術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實現教學的最優化。而大量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學校很多教師不能認識信息技術培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們認為信息技術培訓可有可無。目前,大部分教師是為了教學競賽或優質課比賽而使用信息技術教學。出于 “為教學競賽或優質課比賽”或“因學校組織不得不用”而使用信息技術教學。還有些教師認為學會信息技術可從網上直接下載照搬上課堂,省時、省力。這些都不是從提高教學效果的角度出發,是不合理的。可見,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中要注意明確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的目的。[2]
2.農村小學教學觀念落后,缺乏信息技術整合的正確認識
農村小學開展信息技術整合過程中,有些教師認識不足,不能從本質上理解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帶了的優勢。學校組織學習信息技術培訓沒有充分掌握技能,日常數學教學中沒有探究理論基礎和操作練習,導致信息技術整合缺乏正確認識。另外,農村數學教師觀念相對落后,仍然習用傳統單一的說教式教學方式,學生只能被動填鴨式接收知識,多媒體課件盡管運用到課堂教學,但還是以演示及實踐操作書本的知識點為主,造成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及歸納公式原理的總結能力。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中,教室整合信息技術在概念公式教學環節運用較多,在復習和系統總結環節運用較少,實際操作運用缺乏統一性。
3.設備欠缺,師資力量不足
目前,部分農村學校,仍無力購置必要的信息化教學設備,甚至由于教師師資力量不足,連已購置的設備的正常維護都受到很大的制約。軟件的數量和質量都難以滿足教學的要求,靠教師制作又不現實,況且教師的課件制作水平不能滿足要求。這就大大地制約了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1.改變傳統教學理念,正確運用信息整合技術
農村小學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已經沿襲多年,部分數學教師已經形成固化模式,想改變這一模式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問題。首要,問題是轉換數學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將教學的重點角色進行轉換,在教學中將學生的接受思想作為教學的重點之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創造一個學生喜歡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其次,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本身要在思想上真正接受和認識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有效整合的重要性和積極性,必須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對在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教學工作中表現突出的教師進行獎勵,并將可供借鑒的先進經驗進行大面積推廣,在教學實踐中注重理論知識的深入研究,對在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總結改正,不斷優化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的方式。
2.構建了農村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模式
學科整合是一個廣義概念,它是組織形式的一種,可以實現課程的整合,可以實現學科之間的整合,還包括其他整合形式。農村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包括小學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數學學科、音樂學科、美術學科等所有學科的整合。農村小學信息技術與不同學科的整合,形成了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不同學科為核心的不同的整合模式。語文學科的教學模式又可以分為認字模式、閱讀模式、語言表達模式、文章寫作模式,等等。而數學學科整合后的教學模式又可以分為網絡教學模式和協作教學模式。音樂學科整合后的教學模式又可以分為情境模式和綜合模式。美術學科整合后的教學模式又可以分為演示模式、自主模式和開放模式。農村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學科整合模式。[3]
3.提升自我評價反思能力
教師的自我評價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自己所實施的教學活動做出自我評價和反思后,從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自我評價和反思,不斷地反省和總結自身的教學經驗,從而促進自身專業的成長,它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農村教師要提升自身的評價反思能力,首先,要每天堅持寫成長日記,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在寫成長日記的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否定自我,發揚優勢,彌補不足。其次,教師要經常寫教育研究論文,將自己在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通過研究分析,升華為理論知識,從而提高自己的實踐反思能力。再者,要讓自我評價反思成為教師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教師才能在持續的評價反思中提高專業技能,優化教學。
[1]朱金玲.制約遠程教育教師信息技術提升若干問題的探討[J].新課程(下).2015(07)
[2]安福杰.全面提升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J].考試周刊.2014(08)
[3]何瑋.淺析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01)
*本文系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子課題《農村教師有效技能與教育信息技術運用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組成員有:蔣麗萍、董小玉、蔣翠榮、謝鳳凰、蔣春香、蔣瓊、李紅秀、周美嫻、唐家滿、督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