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淑芳
(廣西賀州市八步區靈峰鎮中心學校 廣西賀州 542813)
開發利用鄉土資源進行有效語文教學的探討
柳淑芳
(廣西賀州市八步區靈峰鎮中心學校 廣西賀州 542813)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確語文教學要充分調動資源,實現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鄉土資源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資源,具有開發利用的必要性和意義。本文主要闡述了開發利用鄉土資源的必要性,并著重探討了利用鄉土資源進行有效語文教學的策略。
鄉土資源 語文教學 有效策略
鄉土是指一個人生長的地域范圍,我們親切的稱之為故鄉、家鄉,既是肉體的存在空間,又是精神的寄托。鄉土具有地方性,在教學目標中,我們將其命名為“地方”,這將更有利于鄉土資源的開發,具有切實的可操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資源。
1.能順應課程改革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語文教學
我國已經全面推行新課程標準改革,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滿足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重視語文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鄉土資源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我們進一步開發和利用。語文學習即是生活學習,課本內容具有局限性,無法滿足學生語文學習的知識容量。鄉土是學生與教師共同生存發展的環境,是學生生活的地域性擴大,而這些資源正是語文課本中所欠缺的且必須的資源內容。開發利用鄉土資源能彌補目前語文教學上的缺陷,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語文教學。[1]
2.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語文學習“還原生活”
現在的語文教學可以說是一種理論教學,語文教師通過對課本內知識的反復講述與硬性灌輸,迫使學生產生一種慣性的記憶。面對這種枯燥的教學方式,學生很難提起興趣去學習,也完全感受不到語文的博大精深與魅力,學生學習的知識內容與自身關聯甚少,也難以實現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負面情緒。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追求的是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與社會相適應能力,這才是教學的根本。因此開發利用鄉土資源,將學生熟悉內容引入到語文教學中,使學生可以從切身體會和自身感受出發,將語文學習“還原生活”,并在生活中發展,在進一步反饋到教學層面上,讓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意愿。[2]
3.培養學生熱愛家鄉,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需要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建設是語文教學需要實現的隱性目標。語文教學中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讓學生了解家鄉和家鄉文化,產生歸屬感,進而產生更深層次的情感。俗語云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個人的精神面貌、習慣喜好、語音語調都是家鄉所孕育和培養的。而近年來,人們的思想愈發被西化,部分人甚至將鄉土文化當成“糟粕”丟棄了,新生代的學生對家鄉缺乏情感,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窘況。因而開發利用鄉土資源,引導學生去了解、掌握鄉土文化,有利于使學生產生對家鄉的濃厚情感,提高其文化素養。[3]
開發利用鄉土資源可以實現語文的有效教學,筆者所在的賀州,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風景優美、民風古樸濃郁的城市,擁有許多可利用的民族、民俗鄉土資源。
1.利用鄉土資源,賦予語文課堂生命
語文教學是中華民族的母語教學,學習的資源遍布于生活中,處處都是資源、處處都是老師,因此我們要利用鄉土資源,活化語文課堂,賦予語文課堂以生命和價值。鄉土資源可以作為新的課堂知識的引入與過往知識技能復習的材料。我們可以合理的利用鄉土資源,實施讀寫結合的方式,來激發學生探索學習的欲望。寫作中一個重要的類型就是說明文的寫作,教師可以在講授前向學生提問“又到了臍橙豐收的季節了,同學們都品嘗過美味的臍橙了嗎,老師想讓大家來寫一篇介紹咱們賀州的特產水果臍橙的文章,同學們覺得有寫作困難嗎”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將要學習的季羨林先生所寫的《夾竹桃》引入課堂中,告訴學生們了解季羨林先生的寫作手法,你們一定可以寫出一篇優秀的作文的。并將新鮮的臍橙帶入課堂中,同時可以聘請臍橙的種植專家到課堂上跟同學分享臍橙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2.利用鄉土資源,豐富學生語文情感
語文教學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詩意情懷,營造出特殊的情感氛圍和審美空間,使人獲得情感體驗。蔡元培先生曾說過人是情感的動物。因此語文教學就是要引導情感的宣泄、升華,強化學生的情感意識,賦予文字以血肉,賦予知識以情感。在蘇教版六年級上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文章叫《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一直未曾離鄉的學生怎么才能體會到在如何才能體會到這篇文章作者所寄托出來的濃濃的鄉土情誼呢,教師讓學生組成小組,布置課堂預習任務,讓學生就記憶中深刻的人事物產開討論,比如“奶奶總是講我聽不懂的客家話”“忘不掉的美食春糍粑”等,帶學生走近情感的溯回。另外可以組織學生,或者在周末休息時由學生與家人共同前往賀州學院的民族博物館,通過對民俗文化展廳、木雕、石雕展廳、粑文化展廳等,促使學生留下“鄉愁”和“記憶”,豐富學生的語文情感體驗。
3.利用鄉土資源,拓展教學空間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教學還原于生活,因此我們不能將教學課堂固定在教室里,要進行適當的教學場景轉換,使學生可以親身參與到教學的內容當中去。比如在講述蘇教版五年級上語文課本《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一課時,教師可以帶學生到室外進行采風,賀州市與桂林市最近,在桂賀兩市中間就有十里畫廊的核心風景區荷塘。學生可以真實的看到本文中描述的“鳴禽、野花要和你們聯歡,生活里洋溢著歡樂和溫馨。祖國的山水要和你們相聚,請聽一聽它們心中的聲音。”文字與風景交替的出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學生形成了深刻的意義。在比如《我愛你啊,祖國》的教學,教師可以進一步細化到家鄉山川頌,讓學生在采風回來后撰寫一篇歌頌家鄉山川的文章,提升學生對于家鄉文化的自豪感。這樣的空間教學拓展方式,可以進一步推廣和普及到語文的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中,讓學生從真實的情感體會中學會學習。
綜上所述,將鄉土資源引入語文教學,可以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回歸,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感和語文情感。并可以通過教學場景的轉換,實現學生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的結合,鍛煉學生的思維發散與探索能力,具有應用價值。
[1]韋星夢. 紅水河鄉土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開發和利用——以廣西天峨縣為例[J]. 廣西教育:中等教育, 2016(4):60-61.
[2]侯嬋. 鄉土資源在語文課程中的開發與利用[J]. 教育觀察月刊, 2016, 5(4).
[3]潘家春. 探析鄉土文化資源與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J]. 教育:文摘版, 2016(1):00197-0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