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峰
(新泰市樓德鎮初級中學 山東新泰 271212)
如何將德育教育貫徹在我的地理課堂上
張登峰
(新泰市樓德鎮初級中學 山東新泰 271212)
在我國古代,如果要說一個人知識淵博﹑能力超眾,通常會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天文和地理屬于今天地理學科的范疇。可見,地理學在古代是倍受推崇的。即便是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地理知識也是相當重要的。農業生產離不開地理知識;工業﹑交通﹑開礦離不開地理知識;航海﹑航空離不開地理知識;行軍打仗乃至居家旅游都離不開地理知識。但是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束縛,一些地方﹑某一時段地理學科竟被認為是“副科”,甚至“負科’,大有偏廢的趨勢。
地理課的性質和內容,決定著它的教學是一個具有豐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過程。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也是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科。初中地理教材的內容更是一門具有豐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課程。如湘教版八年級要學習中國的疆域與人口,學習了中國的行政區劃和民族,了解了我國的基本國策與民族政策;學習了祖國復雜的地形﹑氣候與湖泊﹑河流,學生可真切地領會到祖國的博大精深,并由衷地發出了“江山如此多嬌”的感慨……總之《中國地理》的章章節節,字里行間無不浸透著內在的德育教育因素。 教學生知識的重點在“學”上,而德育的重點是“育”,所以要在上課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學生的德育,這其中如何教育是重點,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實施德育呢?下面我說說我的粗淺看法。
思想教育不能僅僅說,讓學生不能干這,不能干那,讓學生愛這,愛那,在教學中要結合教材讓學生學會知識的同時也受到相應的思想教育。
一定的教學內容必然蘊含著一定的教育要求,因此,在教學中除了獲得知識目標外,還要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例如無視國家有關法令,私自開礦﹑淘金﹑伐木﹑大肆毀壞自然資源與國家財富;為謀私利獲回扣,舍近求遠“吃”價高質次的原料;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公路﹑水路上任意設卡,罰款,非法謀利;搞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保護主義,阻止正常的商品流通;為追求經濟效益,全然不顧環境效益,造成水質﹑大氣污染等等。種種問題告訴我們:市場經濟呼喚現代人要有現代地理意識,呼喚人們弘揚與樹立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以及高尚的道德觀,教育出來的學生如果都能具備這些觀念,那么他們將來就能成為健全的社會公民,而不是那種只懂得賺錢,沒有知識素養的粗人。事實證明在地理教學中注意正確的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的教育,結果是喜人的。
同一類教學內容和教育要求,是在統一中逐步實現的。從教育內容的外延看,德育教育的材料必須有原有教育內容作“附著點”。如:我國位于亞洲東方,在地球北半部的溫帶,氣候溫和。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地形俱全,有綿長的海岸線和許多的大小海島,有不少名山大川和世界著名的旅旅游勝地。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礦產資源,有品種齊全的農副產品,有一望無際的林海,有四通發達的交通網絡……在教學中,生動形象地將這些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更覺得我們的祖國美麗富饒﹑可親可愛,為生長在這樣的國家而感到幸福而自豪。
例如:在講天氣時,筆者繪了一幅用天氣符號表示的“天氣圖”,讓學生說出圖中反映的天氣狀況,并說出天氣與日常生活﹑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商業活動的關系,由于學生們提前注意了觀察﹑思考,所以,基本都能順利答出。例如:2008年1月10日-2月2日,我國南方地區接連出現四次嚴重的低溫雨雪天氣過程,致使南方近20個省(區﹑市)的遭受歷史罕見的冰凍災害。使得交通運輸﹑能源供應﹑電力傳輸﹑農業及人民群眾生活等方面一時間受到極為嚴重的影響。此次災難最終導致一億多人口受災,經濟損失達540多億元。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次罕見冰凍災害的發生呢?氣象專家分析指出:2008年1月份歐亞地區大氣環流異常是導至我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直接原因。而在其背后,太平洋上強烈發展的拉尼娜事件則是引起大范圍環流異常和低溫雨雪冰凍的“幕后黑手”。在講課時,從感性到理性,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增強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了良好的學風。
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并將憂患轉化為學生的危機感和改變現實的緊迫感,從消極的事實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和改變中國落后面貌的決心。
例如:在講“中國人口”的“計劃生育是一項基本國策”課時,可結合我國現有人口多﹑基數大,人口增長快的現狀,給國家﹑社會﹑家庭﹑環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負擔。從而理解實行計劃生育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唯一出路,再結合身邊的人和事進行講解,入情入理,這樣學生不僅樂于接受,而且日后能主動向其親友宣傳。
初中地理內容是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教育的頂好教材。學習歐洲﹑北美等先進發達國家的地理知識時,充分調動學生好奇﹑上進的心理,鼓動他們樹立不認輸﹑不自卑﹑努力成棟梁,共建繁榮富強的大中國的遠大理想。學習南極洲地理,通過85年﹑89年中國分別在南極洲建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史實的介紹,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立志成才,為國爭光的精神。學習地理史上的中外名人故事,如麥哲倫環球航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酈道元與《水經注》﹑哥白尼與布魯諾的“日心說”等等,都是引導學生學習榜樣,奮發圖強的最好德育舞臺。
總之,“欲育人者先自育”,只有教師提高了德育教育的自覺性,并不斷地提高德育滲透教育的本領,其正做到“自覺”和“自然”,地理學科的“育人”優勢才能充分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