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自強
(福建省安溪藍溪中學 福建安溪 362441)
多媒體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劉自強
(福建省安溪藍溪中學 福建安溪 362441)
多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但是,在語文教學中,機械地運用多媒體,過分夸大了多媒體教學的作用。本文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運用策略。
高中語文教學 多媒體 教學手段
多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越來越多地走進了中學課堂。多媒體集圖像﹑文字﹑聲音﹑動畫于一體,以其直觀﹑生動﹑高效的特點,多角度地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給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但是,目前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過分夸大多媒體教學的作用,低估乃至否定傳統教學方法的作用。在此,筆者就多媒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運用策略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僅僅是通過“科學的方法”讓學生接受自己傳授的知識,而且還在于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時能夠成功地調控課堂情緒和氣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靈感的迸發。如果在多媒體的運用過程中,過分依賴于課件,讓課件“統治”課堂,CAI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學手段單一,那么本應充滿師生情感交流的課堂就會變成教師點鼠標﹑學生觀銀幕的“人機對話”。有的教師不管學生是否適合上信息化教學課,“堅持”堂堂必上信息化教學課。由于整天忙于開發研制教學課件,而根本沒有時間進行學習來充實﹑提高自己。
因此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簡化媒體程序,把握媒體出示時機,切實有效地發揮其作用,注重情感交流。教師要切忌只顧操作機器,讓學生只見機器不見人,將充滿人情味兒的師生關系變成冷冰冰的“人機”關系。如在教學《滕王閣序》時,學生預習全文后,會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這時播放著名表演藝術家孫道臨在滕王閣錄制的現場配樂朗誦,再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看到滕王閣的壯麗景色,從視覺﹑聽覺上引起審美的興奮,獲得審美的愉悅,學生會產生很大的興趣去背誦體悟。
隨著不少制作課件的軟件如Powerpoint﹑Aothware﹑3DMAX的功能越來越完善,利用互聯網上更多的資源來為語文教學服務已成為可能。但如果課堂上教師過度迎合學生口味,一味追求新奇﹑刺激,只大量堆砌圖片和音樂,大玩花樣,就會流于形式,華而不實,從而導致學生脫離對課文中優美的語言文字的品味,給教學帶來負面影響。眾所周知,語文課是以研究語言文字為本,“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永遠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學生是通過與文本對話,對語言進行品讀﹑感悟﹑積累來獲得閱讀感受﹑培養語感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再怎么先進,也代替不了朗讀這種學習語文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在高中課本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經典傳世之作,如《蘭亭集序》﹑《項脊軒志》﹑《滕王閣序》﹑《阿房宮賦》﹑《荷塘月色》﹑《再別康橋》﹑《世界最美的墳墓》﹑《斷臂的維納斯》等等,對這些古今中外的詩詞文賦,要進行咀嚼鑒賞,品味其中的美。
由于多媒體對聲音﹑文字﹑圖像﹑動畫的處理已經達到比較完善的地步,因此有些教師在制作課件時總是力求將課件設計得非常全面,從導入﹑提問﹑分析﹑答案﹑板書到作業甚至各部分之間的連接語都全部放進了課件中。表面上看,教師準備得相當充分﹑周密。但實際上靈活的教學過程變成了固定的機械的程式。在教學中,教師只能按程序一步一步進行演示,一旦出現問題需要修改,不僅會浪費時間,而且會影響整個課堂的流暢。而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千變萬化的,需要教師靈活地把持掌握,常常會有一些預料不到的情況需要教師隨機應變地去應付,而往往正是在這隨機應變中顯示出教師的教育機制﹑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這種固定的教學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教師的個性和特長,使教師的能動性難于很好地發揮。而且由于一切都是設定好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勢必一步一步將學生引導到自己設計好的答案中,學生便沒有機會通過與文本對話產生個性閱讀感受,一些學生很有創意的﹑豐富多彩的見解也沒有機會得到肯定。長此下去就會嚴重抑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得不到,造成思維的單一性。
因此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在素材的組織上應是靈活的,準備的素材要多,將它用菜單的形式提供出來。在上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適時調整,確定哪些該用,哪些可以不用。在問題的設計上,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設計得開放一點,讓學生有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空間,同時要舍棄那些凝滯的﹑呆板的所謂標準答案。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應該著重考慮留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注意與學生的交流。同時,要能根據課堂教學需要隨時調整教學進程。不能把課件制作成呆板的機械的模式,非那么講不可。從而真正做到課件為人所用,而不是人為課件所役。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只要我們時刻注意以“服務學生﹑發展學生”為宗旨,認真考慮課件的使用價值,縝密思考﹑科學設計。只要我們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點,多層次﹑多角度地呈現豐富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發展思維,深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真正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