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 杰
(遼寧省丹東市鳳城一中地理組 遼寧丹東 118100)
注重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品質健全人才
赫 杰
(遼寧省丹東市鳳城一中地理組 遼寧丹東 118100)
結合“學案導學——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地理核心素養
面向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就是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正是迎接二十一世紀挑戰,提高國民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戰略舉措。素質教育中的地理教育,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地理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加強學生的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及新時期的人地協調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而如何在地理新課改教學中加強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則需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結合“學案導學——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地理核心素養。
1.現代媒體教學法
現代媒體教學法主要以圖像和聲音的形式傳遞信息,可使學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視聽并用,使知識的傳遞、接受、記憶變得比較容易,也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授《常見的天氣系統》一節時,可將氣旋和反氣旋的課件利用計算機播放,從平面到立體,模擬演示氣旋和反氣旋的形成過程和天氣現象,這不僅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將事物的本質要素突出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同時也為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2.設疑推進法
設疑推進法就是將某章節設計成若干個循序漸進的問題,這樣可促進學生看書、思考。
例如:在講授《大氣環流》這節課時,一開始以提問形式,要求學生回答三個問題:① 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② 大氣水平運動有什么基本規律?③ 氣旋和反氣旋內的氣壓分布狀況、氣流特征和天氣特點如何?通過對三個問題深入淺出的設問、講解、歸納、總結,分別為學習大氣環流的成因及形成過程,掌握地球上風帶、氣壓帶的分布狀況以及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打下堅實的地理基礎知識,既能達到承上啟下的目的,也能使學生進入求知、探索的學習角色狀態。
3.動手操作法
讓學生動手操作比教師講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會遇到一系列的實際問題,這會促進其思考、探索,在不斷失敗中求得成功。經常讓學生動手操作,不僅可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甚至會迸發出創造發明的火花。
例如:在講授地球儀知識時,有些學生總弄不清楚地軸、兩極、經緯度、經緯網等有關知識點,于是改用學生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在課后運用乒乓球做一個小地球儀,然后評比,看誰做得好。經過動手操作。學生不僅比較順利地掌握了有關的知識點,還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4.野外觀察法
素質教育提倡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重視和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是當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觀察是學習地理所必須的,也是搞好地理課堂教學所必須的。
例如:講到陸地地形和地質構造時,組織學生考察本地地形和地質構造的類型和特征,增強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論文交流法
給學生一些有探索性的題目,如“全球氣溫變暖將給地球帶來怎樣的影響” ,讓他們自己去查資料,自己進行研究,然后再寫成文章,在全班進行交流。讓學生充分體驗自己探索、自己發現的樂趣,從中鍛煉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地理核心素養,是地理素質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1.培養用圖能力,提高區域認知
圖像教學分為三個層次:① 通過目視感受,判斷地圖的圖像符號反映了哪些地理事物和現象,從而使學生獲得直接的圖像信息;② 目視分析解釋圖像符號提供的地理信息;③ 畫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對知識的記憶,再到知識的遷移過程。
例如:在講授《大氣環流》這一節課時,我先邊講述邊在黑板上畫出北半球的大氣環流模式圖,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出南半球的大氣環流模式圖,這樣使學生清楚地掌握三圈環流的成因及近地面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狀況,并為學習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打下基礎。
2.培養思維能力,提高綜合思維
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訓練有以下二種方式:① 收斂思維能力,指思考問題只沿單一線路發展,求得一個正確結論;② 發散思維能力,即盡可能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方位去觀察、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多種方案,選擇最優方案。
例如:在講授《世界氣候類型》時,指導學生讀“澳大利亞氣候圖”,看東西岸氣候類型的差異,然后再結合地形、氣壓帶、風帶、洋流等分布圖,分析其差異的成因。這些內容的獲得,是要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通過學生積極思維才能完成,從而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3.知識遷移能力,解決實踐問題
遷移是指先前經驗對后來學習的效應而言,即將已知用于不同情境中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遷移,達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目的,也是一種創新能力的體現。
例如:在學習季風形成時,通過提問“盛夏的中午、傍晚游泳時,在水中和岸上各有什么感覺?”來啟發學生,聯系實際經驗,理解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推導出季風的形成。
教學嘗試證明,結合“學案導學——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進取精神,而且對學生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品德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從而為國家輸送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識豐富、學有所長、思路寬廣、實踐能力強、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人才,為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