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睿(遼陽市第九中學)
?
初中作文教學之新探
王睿
(遼陽市第九中學)
摘要:初中階段從思想認識和智力水平上處于第二次啟蒙時期,初中生作文教學,要注重基本功訓練,從造句和片段模仿開始,循序漸進,常抓不懈。同時,要閱讀與習作并舉,加強課堂指導,堅持到生活中去“寫生”,在特定環境中捕捉寫作素材,抓好細節、寫好細節是作文教學最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作文訓練;基本功
初中是人生學歷當中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無論是思想認識還是智力水平,都處于第二次啟蒙時期。筆者在初中作文教學當中,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訓練思路,拿出來,與諸君分享探討。
1.模仿是第一步,從點開始
作文訓練首先要從造句開始,造句是寫作的點。教材中有許多好的詞匯、好的句式、好的描寫,教師要適時抓住機會錘煉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這是寫作訓練的基本功。不要以為造句是小學生的專利,到了初中就成了小兒科。造句訓練的常態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功底,而且能夠持續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寫作的習慣和下筆的能力。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精品。人們在他逝世后發現他使用過的筆記本上,寫著這樣一些語句:“使……不,沒有糧食,使……不,沒有馬匹,使……沒有森林,使……沒有力量。我習慣了騎馬,習慣,我習慣學習了,或者生疏了,我和妻子處得來了,頑皮了……”“你想向前去,但是腿卻朝后拉。”這些就是托爾斯泰的造句練習。一個著名的作家仍然不忘造句練習,可見造句基本功的訓練是多么重要。
片段模仿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從學習范文中模仿精彩片段進行仿寫。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適度、適時地讓學生進行仿寫練習,模仿經典范文的立意、構思、表現手法、遣詞造句技巧,進行寫作訓練,能促使學生通過“積累—消化—模仿—提高”,使知識技能轉化。如同書法家經常臨帖一樣,模仿是創作的基礎。
2.一篇一得,循序漸進
作文教學要從易到難,由簡到繁,一篇一得,篇篇有得,日積月累,逐步提高寫作水平。
單元習作的教學目標體現了循序漸進。一篇一得,不要求學生整體寫得完美,欠缺的地方不必馬上要求他們修改,但是本次習作的訓練目標必須要達到,寫不好就要反復修改,真正做到一篇一得。但同時,也要避免學生選材和思路過于狹窄,應盡量拓寬學生的思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于作文訓練的要求,各年級有所側重,循序漸進,落實好各階段的訓練要求,要把握好低中高三個階段的重點要求,集中力量搞好重點要求的訓練。
古人的讀、寫是不分家的,科舉考試也是以寫文章為主。古人寫作是重頭戲,而且還要互相交流、互相切磋,而現在的語文課就演變成以講代寫了,甚至把作文當作業留到了課下。因為沒有教師的當堂指導和監督,許多學生寫出來的都是應付差事,以講代寫,使學生沒有把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而付之于筆頭,老師講過的東西也只是表面理解而已。所以,作文訓練與閱讀教學要相互穿插,放在課內完成。
1.作文寫生
作文寫生,就是要訓練學生一開始就抓住生活。學生在教室里習作,會受到空間的局限,常常是應付了事。對于平時不注意觀察,沒有生活積累的學生就成了閉門造車,索然無味。如果教師有意組織學生選擇一個真實的、特定的生活場景進行作文“寫生”,讓學生通過觀察、感悟,通過多種感官協調參與,捕捉作文的素材,邊看邊寫,抓住扣人心弦的每一個瞬間、一個場景、一件小事,做好記錄,然后回到課堂上來,就會寫出真情實感的作文來。
2.抓好細節
學生作文空洞無物的毛病,原因就出在缺少細節的描寫上。巴爾扎克說:“唯有細節才組成作品的價值。”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和敘寫故事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1)寫好人物細節。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細節之處,往往是展示人物性格品質、主題思想關鍵節點。(2)精心錘煉詞語。細節描寫中,主要是靠精煉的動詞和形容詞達到一字傳神的。所以,作文訓練一定要指導學生寫好細節。如,朱自清《背影》中寫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一個細節,就用了一連串貼切的動詞和一組生動形象的形容詞,人物形象和主題通過這一細節表現的異常鮮明。
作文的教與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一字一句的推敲,一段一篇的訓練。因此,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尤為重要。在長期堅持基本功訓練的基礎上,再進行聯想與穿越、嫁接與構思等訓練,才能逐步達到錦上添花。同時,筆者還建議鼓勵學生幾年如一日,長時間連續寫故事,對于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保持旺盛的寫作熱情和提高語言文字的功力不無益處。
參考文獻:
李瑩瑩.新課標下的初中作文教學[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1(03).
·編輯韓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