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盈
(湖南省瀏陽市新文學校)
讓湖南岳陽巴陵戲走進學生的心靈
劉盈
(湖南省瀏陽市新文學校)
巴陵戲,是一種地方性傳統戲劇。因形成和流行于古稱巴陵的湖南岳陽一帶,故名。其舞臺語言、劇目、聲腔、音樂、表演乃至演出習俗中承載著大量與岳陽有關的歷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岳陽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的“活化石”,又是研究中國戲曲流變和地方劇種成型、發展的寶貴資料,極富歷史文化考究意義。而巴陵戲隨著現代文化市場的沖擊已處于滅絕邊緣,急需得到救助和保護。就平時的學習積累和個人興趣愛好對巴陵戲的藝術特征和發展歷史與現狀進行論述。研究岳陽的歷史文化和地方音樂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國的地方文化,呼吁更多的人保護與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地方文化遺產。
巴陵戲;藝術特色;傳承;保護
巴陵戲,原稱“巴湘戲”,是融音樂、表演和舞臺美術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它的音樂、表演藝術和舞臺美術也分別有著不同于其他戲劇品種的藝術特征。劇目以反映歷史政治、軍事斗爭題材為主,是湖南東北地區地方戲曲的代表。巴陵戲最早出現在明朝末期,到民國中后期由于社會動蕩、政治變革,巴陵戲每況愈下,瀕臨滅絕。僅存的2個班社流落到湘西一帶22年,至新中國成立后才返回岳陽地區。
巴陵戲是湘東北地區戲劇的代表,是岳陽市及周邊地區優秀的戲曲藝術和民間藝術的遺存。它的舞臺語言、劇目、聲腔、音樂、表演乃至演出場所和演出習俗,都承載著岳陽歷史文化信息,深具地方特色。
1.音樂伴奏
伴奏,是戲曲音樂的主要組成部分。巴陵戲的伴奏形式就包括其中的第一種和第三種。而伴奏形式各個劇種也各不一樣,大體來說中國戲劇的伴奏形式包括隨唱腔托襯的伴奏形式、支聲復調的伴奏形式、固定音型的伴奏形式、復述性的伴奏形式和對比性復調因素的伴奏形式。
2.聲腔
巴陵戲聲腔分為昆腔、彈腔和雜腔小調三種。其中以彈腔為主,兼唱昆腔、雜腔小調。彈腔,是巴陵戲里的主要唱腔,具有較完整的各種板式,以板式變化來表現人物的各種情緒。各種板式都有其固定過門銜接唱腔,具有較完整的各種板式,以板式變化來表現人物的各種情緒。因為西皮腔來自北方,二簧腔來自南方,所以人們習慣性地稱彈腔為南北路。巴陵戲當中全唱北路的有《四郎探親》,全唱南路的有《上天臺》,但是多數戲都是南北路都唱。北路和南路在旋律與板式上各具自己的特點。
3.舞臺語言
巴陵戲的戲劇語言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戲劇語言,在“中原音韻”的基礎上加入了“中州韻”進行演唱,使更大范圍的聽眾能接受聽懂(所謂中州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另一方面因出源于湘北,所以結合當地的方言,使唱腔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在字音腔調上因為巴陵戲大多出自岳陽、湘陰等地,這兩個地方語言屬于北方語系和湘語系,因此一共包括六個不同的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平上聲、入聲,長久以來藝人在不斷的實踐與創新中對這些聲調進行規范和加工,后來將陰平上聲、入聲歸入去聲。
從1996年至2006年這十多年來,巴陵戲人才凋零艱難度存,一直沒有新劇目產生,十年生聚,十年休息,在隨團培訓的一批小演員逐步成長的今天,巴陵戲開始活力再現,舉全團之力推出了《今上岳陽樓》。
那么,傳承與保護地方戲劇文化的今天,究竟如何保護瀕臨滅絕的巴陵戲呢?
首先我覺得應該將巴陵戲引進課堂,培養興趣。可以將其編進中小學義務教育的教材當中,引用其中的代表作劇目,也可將之制錄成戲劇光碟供學生欣賞與學習。因為巴陵戲是中國戲劇當中的大戲,其中的表演程式也是相當復雜,對演員的要求也相當高,功夫不會是一朝一夕能練就成功的,所以建議在社會上開設專門的巴陵戲演員培訓班,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以不同的施教模式。此外也可在普通高等教育院的音樂系中以及專門的音樂學院中開設相關的戲劇專業課程,這是關乎教育方面。其次是在社會上,巴陵戲應當與時俱進,將其放在電影院或者是網絡上供大家公共下載的方式或者各種公共場合公開放映以達到傳播的效果。再次,為了給予大家積極性與熱情,在學校里和社會上可以設置專門的巴陵戲曲大賽,適時給予豐厚的獎勵。
巴陵戲作為湘東北民間藝術中的一份珍貴精神文化遺產,300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著,歷盡風雨滄桑,它的發展需要廣闊的舞臺,它的繁榮離不開廣大的聽眾。作為一個岳陽人,面對依舊還在風雨中搖晃的家鄉文化遺產,我希望通過本文能夠引起更多的學者來了解、研究巴陵戲,讓巴陵戲藝術在眾多劇種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使巴陵戲這朵藝苑奇葩發展得更加繁榮、蔥郁。
[1]林茵,李想.戲劇音樂辭典[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7.
[2]湖南省文化廳.湖南戲曲音樂集成·岳陽市卷[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06.
[3]付先麗.巴陵戲音樂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7.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