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麗艷
(江西省上饒中學)
淺談如何構建高中歷史知識間的聯系
萬麗艷
(江西省上饒中學)
知識聯系性最強的學科當屬歷史這門課程,它是古今中外歷史演變的一個真實寫照,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那便是“時間不止,歷史不息”。正是由于歷史的這種連續性,歷史知識之間的有意構建才變得更加有必要。因此,就此粗淺地談一談如何構建高中歷史知識間的聯系。
高中;歷史;構建
與傳統的客觀主義學習理論不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它認為任何學科的學習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紙上畫畫,學習總要涉及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學習者總是以其自身經驗來理解和構建新的知識和信息,即知識建構的主體是學習者而非教師,而且這個建構的過程必須是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建構的。如果在教師強迫下學生被動建構知識,那么這種建構將毫無意義。與此同時,由于學習者身心發展水平、已有的知識經驗、歷史思維、學習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學習者對知識的建構方式也是不同的。然而,怎樣的建構方式才是最高效、最有效的呢?這就是本文所要談論的主題。
用表格法構建歷史知識間的聯系是教師和學生經常會采用的方法,它受歡迎的原因有三:第一,學生只需看表頭就可以知道這個表格所要表達的內容;第二,學生將相關的知識點縮放在一個表格中,便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整體把握和記憶,同時也方便學生將類似的歷史知識點進行比較,從而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第三,一個表格,一張紙中可以涵蓋多張紙的內容,方便攜帶且便于查看。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這一單元時,如果將這個單元的知識點分隔開來學習,那么你所學到的知識將是片段性,系統性不強,而且在記憶過程中容易將其混淆,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完全可以采用表格法將這一單元的知識點進行歸類,如下表1:

事件民主事項時間 代表人物 原因 結果 意義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中共成立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人民解放戰爭
從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到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所有知識點,這樣既方便又簡單明了的構建知識的方法可以大大減少學生翻閱書本記憶的時間,而且還能使學生短時間地記住這個單元所有的知識點,同時獲得的知識也更加系統全面。
前面提到“時間不止,歷史不息”,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外國歷史都是由一根時間軸連接在一起的,因此時間軸法便應運而生。這種構建知識的方法就像放電影一般,在學生腦海中一幕一幕地上映,它能讓學生順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聯想出相關的歷史知識點,這便是時間軸法的“閃光點”,但是在使用這種建構法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它的使用原則,你不能一年一年地整理出古今中外發生的所有事,這絕對是一種出力不討好的方法,比如: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難道你要從五千年前開始整理歷史知識點嗎?答案是否定的。基于此,學生可以將其劃分成各個不同的階段,比如將中國歷史分為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和當代史四個部分,將古代史分為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將近代史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將現代史分為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時期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如下圖所示:

從歷年高考歷史試卷中可以發現,無論是客觀題和主觀題都經常會設計一些比較類的題目,比如:2016年高考全國卷2中的第25題,把漢代的察舉制、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和唐的科舉制進行比較。再比如,2015年重慶高考文綜卷歷史部分40題第二題要求學生指出孟子和蘇格拉底提出的兩種法制觀念產生的社會背景及其共同的歷史價值等。面對這類型的題目,要想得高分,學生必須在平時主動建構屬于自己的比較類題型的做題方法。例如,首先比較兩個相關的事物,必須從相同點和不同點兩個角度去比較;接下來可以從三個步驟去比較:(1)明確比較對象;(2)明確比較角度,找準比較點;(3)組織答案。如果按照這樣的步驟去分析比較每一個歷史知識點,那么這個類型的歷史題目將不再是難題了。除了文字說明外,學生也可將表格法與比較法結合起來,如下表2所示:

比較對象 比較角度 組織答案異同點民主事項相同點不同點
以上三種知識建構方法絕對不是單獨存在的,學生可以根據知識點的類型和自己的喜好程度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構建知識的方法。俗話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時再次強調,知識構建的主體是學生,而非教師,如果教師將自己總結的知識直接授予學生,雖然能省去大量學生自己總結知識點的時間,方便學生背誦記憶,但這種記憶只會存留在短時記憶之中,絕不會永遠地存在于長時記憶中,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學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觀念,要盡可能地將構建歷史知識的權利交給學生,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才是最牢固的。
[1]劉炯.認知結構理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南大學,2014(6).
[2]趙昆.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知識復習中的應用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6).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