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艷紅
(吉林省柳河縣羅通山鎮學校)
巧用化學發展史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呂艷紅
(吉林省柳河縣羅通山鎮學校)
我是一名初中化學教師,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化學知識、理論技能的培養,使學生具備良好、扎實的科學文化素養,同時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追求真理的精神、動手實驗的熱情。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恰當、合理地運用化學發展史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應該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政治立場、世界觀和道德品質教育。而作為一名化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努力挖掘化學方面的發明創造、現代化學的巨大成就及我國豐富的化學資源,培養學生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的堅定信念,樹立堅定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的優秀品質和樂于助人的獻身精神。化學史上許多杰出的化學家,不僅在科學領域為人類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他們理想崇高,勇于探索,具有獻身精神。如,在學習鹵族元素知識時,講到化學元素氟,就可以聯系上化學史:氟在化合物中發現最早,但其單質由于活潑性和毒性極大的原因,長期未能分離出來。為了研制它,化學家們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英國化學家戴維曾受氟的毒害病倒了好幾個月,喬治和托馬斯也為研制氟而嚴重中毒。化學家尼克雪為研制氟不幸遇難。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化學家莫娃桑不畏艱難,不怕犧牲,仍堅持不懈,終于在1886年獲得成功。化學史上每一項重大發現和進展,都凝聚了化學家們長期的勞動付出,甚至獻出了生命。通過這些典型事例,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學習前輩忘我的精神,學習上不甘示弱,永遠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
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是以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為基礎的。在教學中,要把傳授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發展智力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科學文化素質。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質組成的性質、結構等都是由實驗發現的。要教育學生誠實,不弄虛作假及尊重事實的作風。這不僅是思想品質的問題,也是科學精神,更是文化素質的基本特征和體現。精益求精、不斷追求的科學精神是每一位教育者、學習者所必須具備的。例如“氬”的發現過程就是一個精益求精、追求真實的一個生動的故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這樣的事例,找到通過事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突破口。教師自己在教學中也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式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做到既傳授知識與技能,又注重科學精神和文化知識素養的培養。聯系平時學生生活學習中不誠實的行為,適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針對學生作業不認真、實驗操作中不用心、觀察不細心、考試作弊等行為,從正反兩個方面反復教育,使學生認識到自己不良行為的危害,啟迪學生崇尚求真求精的科學精神。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基本內容,分步提出系列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驗、去觀察、去探討新知識。同時將新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索精神,在使學生學到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受到科學文化素養的教育,思維得到升華。
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掌握提高心理素質的科學方法。即使非常聰明的人,如果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缺乏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對學習好無興趣,也是學不好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不但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和協調能力,培養學生熱愛知識、樂觀向上的情感以及積極進取、不畏艱難的意志品質。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股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熱愛是一種動力因素,培養學生追求知識的情感,往往會使學生終身受益,這比單純追求知識與技能更為重要。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我們就要巧妙地運用化學發展史的典型事例,通過學習化學家們熱愛自然和科學、渴求知識的精神、不畏艱難的堅強意志,讓學生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與良好的行為習慣。居里夫婦為了自己的理想,在一間工作棚內生活了四年,得到了0.1克的鐳鹽。他們把這艱苦的四年看作最幸福的四年。因為他們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為科學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總之,素質教育的形式是靈活多樣的,如何有效地在化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們每一位化學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討的重大課題,這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在化學教學中,巧妙運用化學發展史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已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教學和化學發展史的研究,力爭將化學教學與素質教育有機統一起來,為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做出應有的貢獻。
王定一.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加強素質教育[J].成才之路,2011(22).
·編輯 賀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