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杰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赤湖鎮達志中學)
生物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趙志杰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赤湖鎮達志中學)
與時俱進,造就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是新形勢下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時代的發展對人才培養的內容及價值取向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賦予了新的內涵,其核心就是人的創新精神的培植和創新能力的挖掘,以造就全能型的、有創造力的人才。如何在教育中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是教育工作者應該認真思考并積極實踐的任務,下面就生物教學過程中,創新教育的滲透談談我的體會與看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創新的潛能,但是要讓潛在的創新能力發揮出來,必須要有一個激發過程,而質疑是創新思維的首要條件,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起點、萌芽。就像愛因斯坦說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敢于提出質疑是創新意識的標志,是創新思維的起點,是創新過程的萌芽,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首先在于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1.創設學生質疑的情境,為學生質疑創造條件,讓學生有疑可問
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注重課本知識點的講解,更要重視知識的來源,探索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創設啟發學生思維的情境、質疑的情境,讓學生發動思維探索,使學生身臨其境,不僅學到知識,還能獲得科學思維的方法和探索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注重課本插圖、思考與討論、探究實驗、資料分析等欄目,并聯系生活實際,利用直觀的手段,疏理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例如,在講解高中必修一“質壁分離實驗”時,我設置提問:①如果把質量濃度0.3 g/mL的蔗糖溶液濃度提高到0.5 g/mL,那實驗結果會怎樣?②如果把質量濃度0.3 g/mL的蔗糖溶液換成0.3 g/mL硝酸鉀溶液,實驗結果會怎樣?這樣,一下子使學生原本注視于課本的思維受到激發,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顯然,課堂中問題情境的創設,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2.創造條件擴大學生視野,增長知識,豐富質疑資源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擴大學生視野,增長學生知識,豐富學生頭腦,并引導學生結合理論知識提出質疑、發現問題。如,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知識,多進行調查或探究類的活動,積極參與各類實踐活動,勤于觀察、勤于思考。靈感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著豐富多彩的生物學現象、生物學問題,這些都是培養學生質疑意識、創造性思維的源泉。
對學生來說,能打破條條框框、別出心裁、不拘一格地提出新問題、新觀點、新設想、新方法就已經是一種創新了,教師應加以誘導、鼓勵。在教學中,我常常遇到學生一些有創意的提問,比如,在練習使用顯微鏡時,有學生提問:“與在低倍鏡下看到的物像比較,換上高倍鏡后看到的物像放大了,而大的物像應該更容易找到,但為什么有時反而找不到物像呢?變成一片黑暗了?”教材中并沒有就這一問題的分析。在這一問題提問過程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得出大的物體更容易找到,但卻與實驗結果不相符,這閃爍著學生探究和發現知識的火花。我首先對這一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給予表揚,然后適當啟發學生,和學生共同探討:顯微鏡中能不能看到物像關鍵在哪里,視野范圍的大小由什么決定?我讓學生認真觀察、比較兩個鏡頭有什么區別?學生比較后發現,40Ⅹ物鏡與10Ⅹ物鏡主要有兩個區別:①40Ⅹ物鏡比10Ⅹ物鏡鏡頭稍長;②40Ⅹ物鏡鏡頭孔徑為1mm,10Ⅹ物鏡鏡頭孔徑為4 mm,40Ⅹ物鏡的鏡頭鏡孔通光面積與10Ⅹ物鏡相比較為1:16,學生通過比較思考后發現,由于高倍鏡40Ⅹ物鏡鏡頭的視野只有低倍鏡10Ⅹ物鏡鏡頭的1/16,能在低倍鏡中看到的物像標本在高倍鏡中大部分看不到,因此,在低倍鏡中能看到的實物標本,換上高倍鏡后,有時看不到就很正常。同樣,由于高倍鏡40Ⅹ物鏡鏡頭的鏡孔通光量只有10Ⅹ物鏡鏡頭的1/16,所以在低倍鏡中能看到明亮的視野,換上高倍鏡后視野也就暗了許多。
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時,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釋一些現象,解決一些問題。如,在學習高中必修一“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時,有的學生立即聯想到生活中蘿卜干(菜脯)的制作、糖拌西紅柿等出來的汁液即為植物細胞液失去的水分,進而聯想到汁液除水分外,是否含有其他豐富的營養物質,汁液顏色的色素位于哪里?在學習高中必修一“光合作用”時,有學生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植物細胞都有光合作用能力?”我沒有給學生直接的答案,而是給學生留了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植物細胞都含有葉綠體?”并要求家在學校附近的同學下節課時帶幾棵大蔥(一半在地上為綠色,一半在地下為白色)共同探討,結果下一節課學生真的帶來了大蔥,通過大家的觀察、分析,大家普遍認為:地上綠色部分含有葉綠體,地下白色部分不含葉綠體,不是所有的植物細胞都含有葉綠體,不是所有的植物細胞都能光合作用。于是我再加以解釋:“葉綠體的形成與光照有關,長期得不到光照的植物細胞是沒有葉綠體的,但這些細胞光照后也會再形成葉綠體。”這時就有學生聯系到菜市場上韭黃菜的培育。學生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尋找解決的辦法,既學到課本上負責在課堂教學上與其他小組進行交流介紹;記時員負責掌握小組討論時間和每個成員的發言時間,以防語言霸權現象,確保小組每個成員都有交流機會;另外還可以安排噪音控制員等。至于人員的安排,開始時可以由教師指定,也可以是小組成員自我推薦,內部認定。在這些分工中,組長的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這一小組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與成效。為了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也可讓小組成員定期交換分工,這樣的小組成員角色的轉變,就能保障每個成員的機會均等,縮小個體之間的差異,從而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小組主人翁的意識,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
(三)實施有效的小組評價機制
有效的評價機制是促進小組合作學習良性發展的有利手段。評價方式也可以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師要本著激勵的態度進行評價。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應該經常進行組間的評比,要經常性地表揚學習過程中相互幫助、合作愉快的小組。這樣就會大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評價形式可以分為當堂評價方式和長效評價方式。當堂評價方式可以貫穿整個課堂的始終,從自學部分教師就可引進這種評價方式,在教師語言鼓勵和精神獎勵之下,以期待小組合作學習更順利,學習效率更高。課堂評價方法既可采用給每組加分的方法,也可發揮每組的特色,讓每組表現優秀的學生給自己組加上特有的標志如笑臉、幸運星等。正如有人說的:“牛奶加表揚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除評出本節課的最佳表現小組之外,還要評出本堂課最佳表現者或進步學生等。長效評價機制可以發揮課代表的作用,而且在每堂課結束后記錄下最佳小組和同學并及時公布評選結果。長效評價可采取一周一公布、一月一總結的形式,另外也可聯系班主任在班會課上給予全班表揚。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也是學生的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心智。教師在新課程環境下,必須重新審視合作學習的價值,揚長避短,積極創造民主、開放的小組合作學習環境,使優等生的才能得到發揮,中等生得到鍛煉,學困生得到幫助和提高,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與活力。
[1]郝憲君.淺析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開展[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22).
[2]馬乾龍.淺析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J].吉林教育,2015(19).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