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亮
(貴州省遵義市第二中學)
試析《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命運
李德亮
(貴州省遵義市第二中學)
魯迅作為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以及革命家,其對中國人精神的深刻反思以及對封建社會黑暗的反思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祝福》是魯迅小說中較為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其所體現出來的文學性與思想性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
《祝福》;祥林嫂;悲劇命運
《祝福》作為魯迅小說中較為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小說中所蘊涵的反封建思想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同時也有極強的文學研究價值。
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先是喪夫,再改嫁,喪子,又被逐出魯家,最終沒有得到未莊人的諒解被逐出未莊而精神崩潰,她從未想過抗爭,從未做任何改變,最終在絕望中離開。
1.祥林嫂的個人原因:祥林嫂的自身性格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話中寫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個個不同”。祥林嫂的不幸既有舊社會勞動婦女的共同不幸,又有她個人所特有的不幸。《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下層農民階級的愚昧和奴性,縱觀祥林嫂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她的悲劇命運不僅是周圍人的愚昧或封建婚姻夫權或者是封建族權的某個單個原因所導致的,也不僅是祥林嫂自身奴役和被奴役的性格所導致的,她的悲劇的一生是由這個吃人的封建社會、周圍人的愚昧、封建婚姻制的可悲及祥林嫂自身的原因一起導致的,每一個悲劇的原因就像是一副催化劑,當這三種催化劑全部融在一起的時候,她的生命才開始真正被吞噬掉。
2.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思想毒害
勤勞、善良、質樸的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婦女的典型,生活在舊社會最底層的她,幾經抗爭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反而被踐踏、被愚弄、被鄙視,而最終被吞噬。祥林嫂的悲劇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時代的悲劇。在魯鎮這樣一個封閉的農村社會中,封建勢力對農村的統治依舊,封建禮教對人們的束縛依舊,封建迷信對人們的毒害依舊。魯鎮是封建禮教羅網籠罩下的整個黑暗社會的縮影。這樣冷酷的社會環境怎會沒有祥林嫂們的悲劇?祥林嫂一生輾轉掙扎于冷酷的封建制度下,經歷了嫁而守寡、寡而再嫁、二嫁再寡的曲折多舛的大半生。從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權、族權、神權、夫權這四條繩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叼走阿毛的是狼,奪走賀老六的是疾病,把善良的祥林嫂逼上死路的是比狼和疾病還要兇殘的封建禮教。祥林嫂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更具有深刻的社會性。
3.封建祭祀習俗的心靈摧毀
《祝福》開頭這樣描寫祭祀場面:“家中卻一律忙,都在準備著‘祝福’。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煮熟之后,橫七豎八的插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福禮’了。五更天陳列起來,并且點上香燭,恭請福神們來享用;拜的卻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從作用上說,這一風俗本身就帶有宗法等級和迷信色彩,家中的婦女們在這樣的活動中只有干活打下手的份,根本沒資格去拜請福神;即使富貴人家的婦女,如帶絞絲銀鐲的婦女,也不能參加祭祀活動。這樣的祭祀活動,自然禁忌很多。祥林嫂第一次來魯四爺家做工時,就碰上了這樣的準備活動,那時的她還沒有再嫁,所以還是屬于“清白”的,因此魯四老爺盡管皺了皺眉,但對她并無太多禁忌,祭祀時福禮的準備、桌子上供品、用具的擺放等,祥林嫂樣樣可以參與。這種允許,在祥林嫂看來是一種榮耀,于是她的心情大好,覺得人生有了奔頭,小說是這樣寫的:“然而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祥林嫂第二次來到魯四爺家,已是再嫁再寡,這種不祥的女人,迷信思想嚴重的魯四老爺自然不會讓她給自己家帶來晦氣,他“暗暗地告誡四嬸說,這種人雖然似乎很可憐,但是敗壞風俗的,用她幫忙還可以,祭祀時候可用不著她沾手……否則,不干不凈,祖宗是不吃的”。作為傷風敗俗的失節婦女,祥林嫂已經失去了參與這種重大活動的資格。即便她不惜花去“歷來積存的工錢”,去土地廟“捐門檻”,自認為已贖盡身上的“罪孽”,卻也無法抹去她的“污點”了。
可見,祥林嫂死,不僅是由封建主義政治上、經濟上的壓迫造成的,還應該包括封建禮教與神權迷信對她從肉體到精神的殘酷虐殺。祥林嫂周圍的世界,已經被封建倫理道德支配。她躑躅在這個冷漠無情的世界里,不僅生前哀苦無告,還須懷著更大的恐懼走向死亡。
[1]朱曉進,唐紀如.魯迅概論[M].蘇州大學出版社,1999-12.
[2]吳宏聰,范伯群.中國現代文學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1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