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媛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景博學校)
試論民辦高中生自信教育的實踐和思考
張麗媛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景博學校)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的心理傾向,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質。在眾多心理素質中,中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尤其重要。民辦高中在大力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同時,更加注重對中學生的自信心培養,這成為全體師生共同奮斗的方向。
民辦高中;自信心;體驗式學習
自信(self-confidence)最早由人本心理學家Maslow(馬斯洛)提出,他在其需要層次理論中指出。自信是自尊需要獲得滿足時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尊重需要不能獲得滿足時就會導致沮喪和自卑感。
現階段普通高中生自信心不足表現在:一些學生對任何事都沒有太大的興趣,尤其沒有學習積極性,上課做與學習無關的事,如睡覺、看小說、玩手機。課下不完成作業、抄襲。在生活中,沒有積極進取心,不參加實踐活動,進網吧、逃學、打架等等。
現今,民辦高中學生的特點:
大多學生學習底子薄,難以在理想的中學繼續上學,這給他們的自尊造成了很大的打擊。產生了大量的負面情緒,沮喪、自卑,甚至是心灰意冷。
這些學生的家庭背景比較復雜。他們的父母出于種種原因,對孩子的成長缺乏必要的管制,這些學生從小就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表現得非常懶散,生活沒有規律。
如何讓他們帶著一種輕松快樂的學習態度健康成長?重樹自信心作為一種積極進取的內部動力,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要方式之一。
按照人本教練技術的說法,人所生活的世界由兩部分組成,即人和人所感悟的外部世界。一個生命的個體,是由內心世界、自我世界組成的。所謂自我世界,就是我們的思維、情緒和行為;所謂內心世界指的是我們的信念(心態)、善良、喜悅、寧靜、愛心、夢想和真我。而人所感悟的外部世界是由我們所扮演的角色和外在附加物兩部分構成的。
我們每一個孩子內心世界都有一個夢想,面對外部環境孩子們在家是扮演兒子或女兒的角色,在學校是扮演著學生的角色,在各種場合也會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們在學著做好每一個角色,但是生理和心理的成長還不能達到完全的成熟,他們往往面對問題沖突時不能很好地解決,常常受到挫折,內心世界會產生一些不正確的信念(心態),比如,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又和某一老師產生誤會,就會產生這樣的錯誤心態:“我學習不好=老師不好”“比爾蓋茨沒讀完大學還能創立微軟=上大學沒用”等等。在自我世界中,表現的思維混亂,自我矛盾沖突;情緒極端,容易發怒、暴躁;在行為上極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如果這時家長、老師不能及時給予引導,他們就會陷入到自我定義的世界當中難以自拔。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經常引導學生靜下心來聆聽父母、老師、同學對自己的評價。經常進行自我反思,總結過去做過的事情、說過的話,不斷改進,提高自己,才能在今后處理問題時做得更好。古人說過:“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因此,要積極行動起來,認識自己。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能自信起來,堅定起來,成為目標明確、有韌性、有戰斗力的強者。
欣賞自己、接納自己是一種積極的人格特征。能自我接納說明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有能力、有吸引力,充滿自信;不能接納自己,就會持懷疑態度,在事情不順利時,自我譴責,總認為別人比自己強。
自我接納程度高低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
1.社會評價
學生是從父母、老師、同伴以及其他對自己有影響的重要人物對自己的評價中了解自己是誰、自己怎樣影響別人以及自己是否重要。特別從與那些在其生活里是重要的人物(如父母、教師、自己所崇拜的人等)的相互作用中,得知自己受歡迎還是被討厭,是好還是壞以及是成功還是失敗。
2.自我評價
一個學生從幼年開始,就常常向自己提出“我是好的還是壞的”這樣的問題。如果他對自己的評價是積極的,他會用心目中的形象來塑造自己。與之相反,那些認為沒有人喜歡他、照顧他、相信他和需要他的學生,也許會發展一種他是壞學生的自我概念。他力圖去逃避周圍的所有人的眼光,并和同伴作對,在敵對的氛圍中,他可能會更加否定自己。這就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不良少年。
人一旦接納了自己,就懂得了坦然。在培養學生懂得接納自己后,學生面對生活,面對學習,面對成績,面對父母,面對老師甚至周圍的環境都會變得坦然。那么,就少了許多的謊言,多了幾分真誠。
我們如何去引導學生呢?就是要喚醒學生的夢想,激發學生的愛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因此我嘗試的方法是:
1.事例鼓勵
通過一些振奮人心的故事讓學生得到激發。這個故事要么很具有哲理,要么就是生活中真實的故事。
2.設置一些問題
如:
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你覺得這樣的人應該有怎么樣的能力和素質?
這些能力和素質要怎么做才能養成?
在你的身上有哪些這樣的能力和素質?
你的優勢在哪?
你還少些什么樣的能力和素質?
對你來說怎么做才能具備這樣的素質?
你在這期間會有什么樣的困難干擾你的行動?
你需要自己做些什么?
你需要幫助嗎?需要誰的幫助?
體驗,也叫體會。是用自己的生命行動來驗證事實,感悟生命,留下印象的過程。在課堂中學生是主體,那么體驗式學習就是通過人或事件使被教育者洞察自己的心態,并且遷善自己的心態,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這樣的學習方式是讓學生用快樂的心去學習。
我們的孩子,在學生時期主要擔當的是學生的角色。在歷年的學習中,他們體驗到的是考試的挫敗、失落,面對學習的困難,摸不著頭腦。體驗式學習是個循環漸進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從當下行動所得的成果入手,比如做對了一道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對的題,那么,必然是快樂的。然后在體驗中學習到行得通的地方和行不通的地方,從而遷善自己有障礙的心態,(我也能做對這道的題)進而取得更大的成果。基于成果再一次感知自己真實的體驗,(我以后一定可以做對這樣類型的題)進而取得更大的成果。循環往復,在不斷的行動中去學習,最終夢想成真。
總之,作為民辦學校,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學校的優勢,努力擔當起高中教學改革實踐的責任,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為振興中華奮斗不止!
[1]春風.高中生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和能力[J].高中生,2009.
[2]孫潔.淺談高中生的自信心培養[J].科技新報,2009(7).
[3]黃榮華,梁立邦.人本教練模式[J].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0.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