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雄飛
(江蘇省震澤中學)
論高中化學教學中的發散思維創設與培育
施雄飛
(江蘇省震澤中學)
在新一輪課程教育改革的倡導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散性思維尤為重要,在高中化學教學領域中,要基于創新教育和發散性、創造性思維的教育宗旨,注重培養學生在化學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創新精神和發散思維,要使學生擺脫固化的思維定式,勇于質疑、勇于探索和創新,要形成流暢、變通、精進的化學發散思維,從而增進對高中化學知識的透徹理解,提高化學素養。
高中化學;發散思維;創新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培育,教師要在教學中創設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進行獨立性思考,并從多維角度進行化學知識的探索和追求,從而使化學問題獲得圓滿解決,實現高中化學知識的內化和遷移,產生單一信息輸入、多項信息輸出的思維效應。
1.高中學生的考試任務繁重,發散性思維機會鍛煉較少
在高中階段,學生的考試壓力較大,高中化學課程的知識通常壓縮到兩年完成,學生的訓練任務較重,進行發散性思維的鍛煉機會較少。
2.學生的自信心不足,思維較為封閉
在高中階段,一些學生由于自信心不足,不再毫無顧忌地吐露自己的想法,而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產生自我封閉的想法,主動探究化學知識的欲望不強。
3.學生的知識面較為狹窄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知識面存在狹窄的問題,這對于發散性思維的培育而言,具有一定的制約性,因此,學生要涉獵不同的知識,充實自己的知識面,尋找知識的共性點,從而解除內心的疑惑,拓寬知識面。
1.以教材為基準,創設問題情境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要以教材為基礎,并抓住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例如,在高中化學教材中,對于催化劑的概念定義為:催化劑是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其自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改變的物質。對于這個化學概念的理解,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如:(1)催化劑是否也參與了反應?(2)“改變”是指反應速率加速還是減緩?(3)“自身質量不變”是指始終不變抑或是反應過程中可以改變,但最終還是不變?在上述這些問題情境下,學生跟隨著教師的發問,進入到自主的思維之中,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考慮,并最后進行自我總結和歸納,從而增進了對化學概念的理解和認知。
又如,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在教材中也有表述,即:單位物質的量的氣體所占用的體積稱為氣體摩爾體積。這個概念定義較為深奧、抽象化,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概念,教師可以創設相關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從以下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1)這個化學概念對于固體和液體是否同樣適用?(2)標準狀態下的氣體摩爾體積是22.4 L/mol,其他狀態下呢?通過對這些問題情境的多角度思維,可以引領學生產生發散性思維,并對抽象的知識進行實質性的概括和理解,從而產生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2.注重在化學實驗課堂上引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化學實驗是知識研究的基礎,由于化學實驗充滿變化的特點,學生對于它的期待較高,因而通過對化學實驗的問題情境創設可以對學生的思維起到啟發和引領的效果,使學生在集中注意力的前提下,激發出實驗探究的欲望,當學生既有的知識與問題情境相沖突時,教師可以適時、順勢引導,從而培養學生在化學實驗過程中的發散性思維。
例如,在化學實驗內容《鋁和鋁合金》一課的“鋁熱反應”知識中,為了讓學生理解“鋁熱反應”產生的原理,教師可以創設出實驗情境,引發學生交流和思考,教師提出如下問題:(1)實驗中為什么要用鎂條和氯酸鉀?(2)如果沒有二氧化錳,氯酸鉀如何迅速分解?(3)當鎂條和氯酸鉀燃燒完之后,反應還在劇烈進行的原因是什么?(4)這個化學實驗過程說明鋁的金屬特性強于鐵嗎?實驗原理還可以應用于其他什么方面?
在這個化學實驗的問題情境之下,學生的求知欲望被極大地激發,進入到學習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在這個知識交流的環節里,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思維過程,要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行及時點撥、引導和深化,使學生燃燒出來的星星之火可以得到延續和深化,從而提高發散思維學習能力。
3.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網絡,掌握知識的變通方法
對于高中化學知識的學習,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歸納、總結,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并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思維方式,通過對相似題型的累積練習,找尋到化學知識點的變通與應對之法。
例如,在高中化學知識內容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識點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點的脈絡,以“元素—單質—氧化物(氫化物)”為主線,對知識進行梳理和學習。在學習具體物質的知識點時,可以通過“結構—性質—功用—制備”的主線,進行知識的梳理和歸納,并借助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將相關的化學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整理,形成知識網絡,增強學生的記憶。
一千三百多年間,趙州橋經歷了多次大地震……”的表述是不恰當的,趙州橋建成于605年左右,“距今一千四百年的歷史”的表述則更為確切。老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這一重大發現。
2.老師對犯了錯誤的學生要持寬容的態度。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松引起的震蕩感比懲罰更強烈。”寬容決不是姑息、放縱,而是在嚴格要求的前提下,對犯錯誤的學生的理解、尊重,給予充分反思的時間,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使他們最終改正錯誤。
3.拿起表揚的武器。學生在感情壓抑、被批評的環境中學習的效率是低下的;學生在興奮的時刻進行學習,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則是高效的,思維是活躍的。不僅如此,老師拿起表揚的武器,一句隨機的口頭表揚,一句鼓勵性的作業評語,誰敢說不能鼓舞學生的一天、一個星期、一年甚至一生呢?有人說,棍棒底下出逆子,老師整天板著臉諷刺、譏笑、挖苦,能夠培養出樂觀積極自信大度的學生來嗎?我們相信答案是明確的。
以前我們的教材,不關注課程資源的積習影響深遠,而這種方法割裂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學生毫無興趣。注重課程教育的開發,把學生的困惑、興趣納于課堂,而不要把它們排除在課堂之外。比如我們在學習到唐朝文化的時候,教材上只講到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杜甫作品講得很少,可是同學們知道得很多,他們背誦了杜甫的《絕句》《春望》《望岳》《蜀相》《登岳陽樓》《江南逢李龜年》等作品,同學們的特長得到了表現的機會,同時也增加了學習的機會。課程資源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的同時,也使學生切實感受到了自己的生活課堂之間的聯系,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對學習的信心。有的老師還是認為把課堂的時間拿出一部分讓學生參與進來,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新的課程理念,也注重教學的結果,但是這種教學結果的取得,一定要促進學生后續發展,如果學到了更多的東西,而學生不愿意學了,不會學了,則是不可取的,課堂上少學點知識沒關系,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了,學生增強了自尊和自信。
考試和評價本身是沒有錯的,根本是在于對考試和評價的處理,我們不是通過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表揚一片打擊一片。而是要把考試變成為學生“學會”的一種手段,我們講的發展性的考試評價,教師加強試卷反饋,是面向明天到學會的轉變。能夠促進學生自尊和自信的發展,完成學生由厭學、厭考到樂學樂考的轉變。
我們在三尺講臺上,面對的不止是幾十個學生,我們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請讓我們攜起手來,培育一個自尊自信的民族,使中華民族自豪地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1]郭思樂.素質教育的生命發展意義[J].教育研究,2002(3).
[2]李吉林.談情境教育的課堂操作要義[J].教育研究,2002(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