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娟嫻
(廣東省東莞市長安試驗中學)
主題探究活動常態化的評價方式探微
朱娟嫻
(廣東省東莞市長安試驗中學)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對課程改革起著保駕護航的作用。教師要不斷總結與反思新的評價方式,改進教學,進而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使評價成為促進教師教學、學生思想品德發展與提高的有效手段。
探究活動;評價方式;理念;多元性;交互性
眾所周知,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對課程改革起著保駕護航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學評價中,評價方式單一,只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只問“考試成績”,往往忽視學習過程,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思想意識和人文素養充耳不聞,這樣的教學評價難以真實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評價建議中強調“設計思想品德課程評價方案時,應以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為依據,體現學科評價特點,搜集學生學習的完整信息,客觀評價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教師要總結與反思評價結果,改進教學,進而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使評價成為促進教師教學、學生思想品德發展與提高的有效手段。”所以,要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突出形成性評價。要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使評價過程促進學生發展。對學生探究活動的評價關系到探究教學的實施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乃至影響學生的發展,以下是本人在主題探究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探索與體會:
隨著社會的進步,價值觀也出現多元并存的現象。人們對一節課評價上的“見仁見智”也是十分正常的。這正是教育評價所需要的,不要一家之言,而要百花齊放,通過不同觀點的交流和碰撞,才能共同提高。對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這正是政治課堂教學需要培養的學生學科素養,透過現象看本質,多角度分析問題,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對于培養學生寬容的精神、開放的心態也極有意義。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探究氛圍里,不用顧忌“權威”,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其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都得到了積極主動的鍛煉。學生可以大膽設想,從不同角度和可能性提出疑問,然后為解疑開展種種探究。所以探究教學的評價理念是開放的、動態的,讓學生善于從不同角度來研究問題。
主題探究活動評價既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更強調學生參與探究的過程。一是評價學生的活動態度,如對主題始終是否有探究興趣,認真對待、積極參與,勇于克服困難。二是評價學生合作表現,如是否樂于合作,能積極和組員交流,共享信息,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努力完成自己承擔的任務。三是評價學生的活動能力,包括信息能力,如能通過多渠道快捷地搜集信息資料,并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匯報能力,如能及時在組內發表探究結果,發言時能注視聽眾,聲音清晰、響亮;創新能力,善于觀察、分析、思考,能在小組活動中提出獨特的想法和建設性的建議;反思能力,能自我評價和反思,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及時總結經驗;實踐能力,通過多渠道獲取資料類別,人際交往能力強,研究手段多樣,應變能力強等等。此外,學生探究活動中的收獲體驗、探究成果(思想品德小論文、辯論會、調查報告、演講體會、表演感悟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等也是評價的主要內容。總之,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全面評價。
思想品德課程倡導的評價方式主要有觀察、描述性評語、項目評價、談話、成長記錄、考試這幾種方式,提倡評價方式靈活多樣,鼓勵學校教師結合本校實際,積極探索獨具特色、符合思想品德課程特性和學生發展實際有效的評價方式,尤其要注重“表現性評價”。所謂“表現性評價”,百度百科里指的是通過客觀測驗以外的行動、表演、展示、操作、寫作等更真實的表現來評價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的評價方法。表現性評價是很好的一種評價方法,但很多老師都覺得“表現性評價”比較費時費力。其實,這種注重過程、關注個體的評價方法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我們的日常教學中。表現性評價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性評價,它關注的是學生做了什么,而不僅僅是知道什么。老師通過觀察、談話、記錄學生的表現,對學生掌握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給予評價,這個過程給了老師更多捕捉學生閃光點的機會,也促使學生更有興致地參與探究學習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主題探究活動的評價主體可以多元化,比如說教師、學生、小組,還可以是家長、社區成員等其他探究活動者或參與者都可以成為探究活動的評價者,使評價成為學生、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評價主體多元化,使得評價更加公平、合理、真實,學生從中感覺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也覺得這種評價很有意思,從而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多元評價主體的參與下,學生希望得到眾人的肯定,逐步轉變被動參與探究活動的態度,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
要重視對學生探究成果的評價。通常是以書面成果展覽或成果報告會的形式進行的,成果形式主要有圖片、圖表數據、所收集的相關資料、制作的作品等等。成果交流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分享成果、表現自我、體驗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悅的情境,有利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和鑒賞,有利于教師進行表現性評價。平時撰寫的小論文或調查報告由備課組老師進行評價,評出一、二、三等獎并在國旗下頒獎;有些探究結果如課件制作、視頻錄制則在全班同學面前操作演示作匯報交流,由同學們進行評價;有些探究成果如手抄報、電子報、圖片展則直接在校內公開展示,由多數人來評定。由學生評選出探究活動中表現最佳的學員,給予獎勵;還評選出“優秀小組”進行全方位的宣傳與表揚。還可以將學生撰寫的調查報告、小論文出黑板報專欄或制作校級展板,推薦到學校雜志社刊登等等。由于在展示、解釋自己成果時,其自我得到充分體現,希望得到他人認同的需要也得到滿足,這些被肯定被滿足的體驗將激勵學生繼續進行新的探究活動,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