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澤惠(四川省犍為定文中學)
在數學教學中積極開展激勵教學
周澤惠
(四川省犍為定文中學)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喜歡學習數學,努力學習數學。這里筆者認為: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開展激勵教學。通過激勵學生,從而使學生可以看到自己取得進步,以此發現自己的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信心,去爭取數學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數學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當然在激勵中也要反思教與學存在的問題。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數學這門學科卻是不少學生學習的“攔路虎”,中學教學逐漸由小學階段的單純計算過程過渡到邏輯推理,由圖形的初步認識過渡到較為復雜的圖形變換,由對數的簡單認識過渡到對代數的深刻理解。因此如何讓學生保持始終如一的學習興趣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新課題。任何學習都是由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數學書不僅是給教師用的,更是用于學生。葉圣陶也曾經說過,“課本必須善讀”。閱讀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
剛進初一的學生,身上帶有很多小學生的習性,根據年齡特征課堂小競賽與作業評比時常會讓他們興奮不已。因此在日常教學中,無論是講新課還是章節復習,我經常用分組競賽的形式,即把知識要點出成填空題或選擇題的形式,由學生分小組回答,練習也由學生小組完成后派代表上講臺板書,按解答最多又正確的學生小組分別記為10分、8分、6分,由科代表記錄每個月評比一次,積分最多的小組為“優勝”小組。班會課時公布表揚。這種方法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積極性高漲,經過多年實踐,效果確實不錯。
初二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青春期,在學習上也開始兩極分化,一部分學生成績穩定,有了自己的學習方式,一部分學生成績開始下滑,隨著學習的深入,已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因此,如何控制學生“兩極分化”,一直是一個懸而未解的難題。在日常教學中,我覺得不能一成不變地像對待初一學生那樣,采用一定的“物質”獎勵了,學生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激勵與支持。于是在日常教學中結合教材特點,大量補充與課堂內容的數學常識,如勾股定理的小故事,圓周率“π”的小典故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上加強指導,引導學生對章節知識自己歸納、小結,不完善之處,教師加以補充、修改。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對于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的必做題,只要學生完成的好,都能給予充分的肯定,評定檔次就應該得“優”,面對選做題,我采取了做題稍加提示,批改之后加強分析,講評之后重新再做的方法,既給成績優秀的學生提供展現才華的平臺,又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強了學習有困難學生的自信心。其次是記憶方法,如一次函數的“特征”可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一次函數y=kx+b(k≠ 0)的圖像是一條直線,當b≠0時,這條直線必須經過三個象限,學生經常記混淆,結合圖像告訴學生,當k〉0時,直線必過一、三象限;當k<0時,直線必過二、四象限,而b關系到直線與y軸的交點的位置,因此需要根據b的符號是大于0,還是小于0,就能知道直線還經過的第三象限,當b〉0時,直線與y軸的交點在y軸的正半軸上,當b<0時,直線與y軸的交點在y軸的負半軸上,反之,根據直線與y軸線交點的位置也可知道b的符號,從而減輕了學生的記憶和負擔,學生自然會興趣盎然地學習數學,其次是把學生從茫茫無涯的題海戰術中解脫出來。
到了初三,數學進入綜合運用初一、初二所學知識,會進行嚴格數學推理階段,學生感覺課業負擔加重,例如對“圓”和“二次函數”的學習,難度較大于前面所學,不懂不會之處就想放棄,我認為學生這時最需要教師在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提高課堂效率,精選綜合性強的例題,精講學生不易看懂的地方,精練學生容易出錯之處。科學地改錯,要求學生用紅筆把錯誤改在作業本旁邊,分析錯誤原因,查找不懂之處的心得,復習時重點查閱這些紅色區域。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對所學知識不僅學會了應用,而且還學會了反省,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學會查漏補缺,從而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無論是應試教育的昨天還是新課改的今天,作為教師的我們都應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幫助學生審視和反省自我,明確學習目的和學習所得,幫助學生營造和創建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并促進評價的內在化,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隨時調整激勵機制,正視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僅“傳道”,更要“新感”。有位偉人說過,不會反思的民族,是一個永遠不會進步的民族。而我認為一個不會反思的學生,是一個永遠不會勝利的學生,教會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或是教會學生認識自我,反省自我。試想一個能認識錯誤,并勇于改正錯誤的人,他的人生之路還會有什么樣的艱難困苦阻擋得了他呢?試想一個情緒低落的教師何以激勵學生滿懷信心地學習,一個不會自我調整反思的教師,何以鼓舞學生奮發向上的斗志。
古人云:“變則思過”,反思過去,展望未來,我們必須了解自己學生的學習,才能真正關心他們的學習;我們必須理解自己學生的學習,才能真正幫助他們的學習;我們必須研究自己學生的學習,才能真正指導他們的學習;我們必須明確自己學生的學習,才能真正激勵他們的學習。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