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華(泰州市姜堰區羅塘高級中學)
淺論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丁克華
(泰州市姜堰區羅塘高級中學)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尤其在當前,素質教育大勢所趨,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已然成為基礎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主要從優化創新心理,激勵學生創新意識;營造民主氛圍,激發學生主體意識;重視問題提出,扶持學生創新行為三個方面簡要談談如何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創新意識;能力;培養
多年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桎梏和荼毒,教師在教育中都更加注重“傳道授業解惑也”式的知識傳授和灌輸,忽略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學生雖然看起來擁有牢固的知識基礎,“滿腹經綸”,但是一碰到實際的問題,卻是不知如何解決,“茫然失措”,也就更不用說是創新了。然而,擁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將是21世紀最具有競爭力,也最受歡迎的人才。因此,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打破舊的教學模式,而且還要建立全新的、高效的教學模式。
創新是一種智力活動的過程,但也并非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它需要有創新的熱情、激情作為行為的動力,往小了說,可以是興趣愛好,往大里說,可以是理想抱負,這些都是推動學生進行創新行為的內在動力。再加上,創新行為是一種具有鮮明個性化的行為,學生之間在個性特點上的不同會直接影響其創新結果的差異。而創新個性的發揮,既受到學生主觀因素的影響,又與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就要注重優化學生的創新心理。在授課的同時,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營造民主、和諧、愉悅的良好課堂學習氛圍及平等、信任、寬松的心理氛圍。
創新意識是人在周圍事物的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要參與其中的強烈的情緒沖動。這種情緒的沖動程度貫穿在每一個行為表現的過程中,沖動的積累和連續性決定創新行為的質量和成果。學生從孩提懂事,到長大成事是一個極為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在受教育階段,高中數學科目擔任著重要的教學任務,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地啟動創新思想,通過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數學問題,引發學生的探究沖動,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在傳統“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下,很多學生都習慣于被動接受,“衣來生手,飯來張口”,依賴性強,不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想要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就必須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能夠主動地參與學習,得到自身充分、自由地發展和提高。下面是我的幾種做法:
1.暢所欲言
多數的數學課堂都是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課桌上昏昏欲睡。學生覺得無所事事,多半都是因為教師將課堂填的太滿,他們沒有機會,甚至于沒有時間去思考、去提問、去插嘴。即便學生“見縫插針”地提出見解,很多都被老師無視,或是一口回絕,表示否定,抑或是將其擱置到課下。有時候,即便學生在課堂上有了新思維、新發現、新問題,也都是按捺下來,或是等著課下再問,或者干脆就不了了之。這對于學生求知探真、思維發展以及創新意識都是非常不理想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留白,既要留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時間和空間,又要鼓勵學生多提問、敢質疑。因為,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或提問,都是他觸發主體意識、積極思維探討、發現新知、產生新思的過程。這樣,無論是課上、課下,學生都能及時地將自己的疑義說出,并得到釋疑,既增加了課堂師生的互動,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手腦并用
手腦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手腦結合使用有助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意識。牛頓曾經在談及自己成功的秘訣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一直在想,想,想?!笨梢?,敢想、多想、善想是多么的重要。數學科目對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多做、敢想。只有解放了學生的頭腦,才能讓學生沖破舊思想的籬笆,有效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
3.釋放束縛
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高考大關,作業堆砌如山,幾乎沒有多余的,可以自主支配的時間。沒有了時間的保證,又怎么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呢?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落實好素質教育,抓好課堂內的實效性,盡量將課下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自主、靈活、自愿、多樣地進行課外活動,提高主體意識。
不能提出問題,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觀察世界,也就不會有創新的行為。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想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新能力,就必須注重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允許他們在一定范圍內犯錯、改錯。教師只有正確地對待學生“奇怪”的言論和行為,才能扶持他們的創新行為。
·編輯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