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新洪(泉州實驗中學)
高中地理圖表信息獲取能力培養
俞新洪
(泉州實驗中學)
簡要分析地理圖表信息獲取能力的概念和構成,同時根據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圖表信息獲取能力的現狀調查,提出關于在教學中培養高中地理圖表信息獲取能力的方法途徑,如注意培養學生高中地理圖表信息獲取能力的原則、重視高中地理圖表直觀教學、積極引導學生構建心理地圖等。
高中地理;圖表信息獲取能力;培養
高中地理有別于其他學科,不僅需要文字描述表達地理概念和觀念,也需要有形的圖表來形象表達地理的空間概念。地理圖表不僅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也是地理知識和信息的重要載體,是地理思想的一個表達方式。文字與圖表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構成高中地理的兩個部分。且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利用地圖為主的圖表系統是將地理信息表現形象化、直觀化和具體化的重要手段。因而,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圖表信息獲取能力,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在裴新生《地理教育中的思維·實踐·創新》書中,對地理圖表信息獲取能力概念可以概括為:地理讀圖能力實際上就是學生能夠自主獨立地從一幅沒有讀過的地圖中來獲取相關地理知識的能力,同時也稱作為地圖的判斷能力。讀圖能力分為兩個層次,其一是表層信息獲取能力,其二是信息的獲取能力,是指在表層信息中就可以獲取到地理知識內在的聯系,如分布規律、解釋原因的能力等。
圖表信息獲取能力的階段,也是學生思維參與學習的階段,是理性認識階段。因此,學生能夠從各類的圖形和表格中提取對自己有用的地理信息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簡稱為地理圖表信息獲取能力。地理圖表信息獲取能力一般包括地理圖表感知能力、地理圖表想象能力以及地理圖表思維能力。
教師在地理教學中,需要加強學生如何獲取地理信息和解讀什么是地理信息這兩個方面的培養、訓練,比如說,通過圖表數據、文字資料或者畫面符號等。
1.調查對象和方法
在本次調查中,筆者采用的是較為常規的調查問卷法。時間為2015年10月20日,調查對象為實驗中學高二年級8、9、10、11四個普通班級,四個班共有162名學生,平均年齡17歲,女生98人,男生64人。同時共發放162份調查問卷,有效問卷150份。
2.調查結果及分析
在本次調查研究中,筆者發現有將近73.21%的學生是喜歡上地理課的,有10.04%的學生對地理課興趣一般,還有16.75%的學生不喜歡地理課。
對于圖表在地理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53.28%的學生覺得比例較為恰當。同時還有80.31%的學生覺得學習地理圖表知識是很有用的。有35.64%的學生喜歡看地理圖表。但也有67.4%的學生認為在地理學習中,地理剖面圖學習難度最大,而后是地理示意圖和地理分布圖。
在調查中,學生認為培養地理信息圖表獲取能力能夠有效解決地理問題占了83.37%,能夠幫助自身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占了76.53%,而認為能夠提高地理學習興趣占了64.92%,最后可以提高生活能力占了58.36%。同時,學生認為主要影響地理圖表獲取信息能力的因素也不同。有73.9%的學生認為地理基礎知識不牢是影響地理圖表信息獲取能力的主要因素,有62%的學生認為主要是缺乏遷移地理知識的能力所導致的,也有62.1%的學生認為地理圖表教學方式陳舊才是影響能力培養的主要原因,還有59%的學生認為是由于地理學習動機不足的原因。
3.調查結論
筆者經過對實驗中學學生進行的調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教師和學生不夠重視對于高中地理圖表信息獲取能力的培養。學生對于地理圖表想象能力的培養,受到了教師在課程上進行的地理圖表的影響,因此,要培養學生地理圖表信息獲取能力,教師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
第二,教師和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地理圖表信息獲取能力對地理學習的重要性。地理圖表信息獲取能力對“提高解決高中地理問題的能力”“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識”方面的影響最大。
1.注意培養學生高中地理圖表信息獲取能力的原則
首先,教師要以學生為發展中心。這貼合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因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高中地理圖表信息獲取能力對于地理學習的重要性,同時培養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興趣。
其次,教師在培養學生地理信息獲取能力的時候要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培養出來的,是一個緩慢和具有層次的過程。教師需要注意到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性,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去適應學生發展的規律。
2.重視高中地理圖表直觀教學
高中地理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時,需要根據課程標準來選擇準確、合適的地理圖表。比如說,課程標準對于水循環的要求是能夠運用示意圖,來說出水循環的過程以及主要環節,從而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而在高中地理必修1的課程中,所含有的“水循環示意圖”便很好地詮釋了這一課標要求。可以幫助學生把握到陸地和陸地上空之間,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間,海洋和陸地之間的水循環運動。這一圖像將抽象的知識過程化和形象化,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抽象的地理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通過圖像去分析和觀察問題的能力。
3.積極引導學生構建心理地圖
所謂的心理地圖,是指地圖中所含有的信息在人腦中形成的表象。由于地理學科與圖像之間的緊密聯系,使得如今高考地理中出現“無圖不成題”的特征。因此,教師需要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構建心理地圖,從而有效提高學生成績和教學效率。比如說很多國家、地區都具有自己特殊的輪廓和特征,學生在腦海勾畫地圖時,會加深印象。學生在構建心理地圖時,需要善于發揮腦海想象力,可以將地區輪廓形狀的不同特征作為判斷地理事物分布的一個解鎖點。同時高中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通過有意識的記憶訓練,能夠總結地理規律,從而將地理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
例如,2015年高考全國卷二地理試題:
九黃機場位于四川省松潘縣川主寺鎮,距九寨溝和黃龍景區分別為88千米和43千米,目前已開通成都、重慶、西安、上海、北京、杭州、廣州等地至九黃機場的多條航線,近年來九黃機場旅客年吞吐量維持在170萬人次,遠超設計能力。
分析我國東部地區去九寨溝、黃龍旅游的游客多數乘飛機抵達的原因。
如本題,學生根據試卷所給出的信息,再結合平時地理所學到的知識,在腦海中構建關于該地區地理表象,從而正確對答。其一,九寨溝、黃龍景區地處偏遠,陸路交通可達性差,耗時長;其二,東部地區(主要客源地)經濟較發達,居民收入高,支付能力強;其三,與九寨溝、黃龍相距較遠,乘飛機可節省路途時間,增加有效的旅游時間。
[1]王志.高中生地理圖表信息獲取能力培養[D].曲阜師范大學,2015.
[2]馬嵐.高三文科學生地理信息獲取和解讀能力培養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3.
·編輯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