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廷德(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壽寧一中)
淺析探究性學習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葉廷德
(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壽寧一中)
物理作為高中課程教育的基礎性學科,對于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常識、樹立科學嚴謹的科學態度有重要幫助。隨著新課改的實行,高中物理教學也在向探究性學習轉變,更加強調學生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養。
物理教學;新課改;探究性學習
1.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思考
解決問題并不難,難的是提出新問題。對于高中物理教學來說,通過不斷提出新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在探究思考中進行由淺入深的學習。教師在利用提問方法進行探究教學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知識接受能力,合理設置問題的難易程度,既能保證學生開動腦筋,對問題的答案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又要避免問題難度過大導致學生出現厭學情緒。當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給出答案后,教師通過講解,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比較,讓學生理清自己的解題思路。理想狀態下的科學探究問題,應當是上下銜接、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的。例如,在學習“摩擦力”這一章節時,教師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常見的關于摩擦力的實例,在學生紛紛給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師再繼續提問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摩擦力的大小應該怎樣計算?通過由淺入深的提問,既能夠平滑地引入課堂教學內容,又能夠讓學生通過循序漸進的思考過程,理解和掌握教學知識。
2.進行科學實驗操作,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高中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等特點,教師如果在教學中不注重抓住這些特點,就會使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因此,在進行物理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高中生對未知科學事物的強烈好奇心和探索欲,進行動手操作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探究意識。教師可設計一些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再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假設。例如,在進行機械能轉化與守恒定律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室的天花板上懸掛一根細鋼絲繩,下面懸掛一個質量為1 kg的鐵球,把球拉開一個角度,并貼近自己的鼻子,隨后讓鐵球自由釋放,并站在原來的位置,等待球的返回。問題1:球會撞到鼻子嗎?問題2:如果教師用力推球,給球以初速度,等到球再一次擺回,教師為什么離開了原位置?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創設,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而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產生質疑,反復探究,也能增強其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1.合理設置教學目標,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合理的教學目標能夠幫助教師把握課堂教學進度,對于下一步的課堂安排也會更加條理。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一方面要以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程度為基礎,設置難度適當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教師還要注意觀察學生在學習中探究能力的變化,從而為課堂教學方法的優化提供參考依據。
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對于未知的物理知識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疑問,其中不乏一些令教師啼笑皆非的問題,如果教師不能以科學的態度進行詳細解答,就會使學生失去物理知識探究的興趣,難以理解物理現象的內在本質。因此,無論學生的問題多么幼稚,教師都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按照學生的思維方向和認知規律進行科學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的正確答案。換個角度來說,學生對物理現象和教學存在疑問,恰恰說明學生對該學科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問多想,大膽質疑。
2.組建學生學習小組,鼓勵組內交流討論
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除了需要教師進行課堂點撥和引導之外,更重要的培養方法是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開展學習興趣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之間進行問題探討,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索求知意識。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探究時間,讓學生能夠完成整個探究流程,包括提出問題、查找資料、組內討論和問題總結。其次,教師要合理設置談論問題的難易程度和知識關聯程度,問題要緊扣課堂教學內容。例如,在學習“光的折射”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首先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見過哪些折射現象嗎?同學們知道折射現象發生的原理嗎?在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將班級劃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分發一個棱鏡,讓學生通過相互幫助與協作,了解棱鏡的使用說明和規范,并進行簡單的光折射試驗。然后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并在組內進行交流討論,強化學生對該部分內容的記憶力。
探究性學習模式要求按照學生認識規律,以學生為主體,以方法為主線,以實驗為手段,倡導主動參與、親身體會,通過建立概念的一般方法來理解和形成物理概念。其中,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抽象,也是人們認識和理解事物的基礎。物理概念是在大量觀察、實驗,獲得感覺、知覺,形成觀念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想象,區別出個別與一般、現象與本質,把一些事物的本質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建立的。物理規律反映有關事物相互作用和有關物理現象(或過程)中內在的必然關系,通常分別稱為定律、定理、原理、方程等。因此,在物理教學中要重視概念規律的教與學。首先,教師應充分理解物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一個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形成,顯形和隱形地對應著特定的科學方法,教師應看清概念規律建立所使用的科學方法,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其次,善于拓展學生思維,啟發學生對概念和規律進行推導訓練,以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隸屬關系。如在講加速度的概念時,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親自推導加速度和速度關系公式,從而使學生能真正理解概念和規律的含義。
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探究能力培養,需要學生進行動手實踐操作,以此增加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直觀感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中生對許多物理知識的了解程度還不夠,在進行物理實驗(尤其是電學實驗)時,對一些危險操作的防范意識不足,給學生探究學習埋下了安全隱患。因此,教師在開展科學探究教學時,首先自身要進行一次或多次的預實驗,保證試驗質量和試驗安全性;其次,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安全系數相對較高的試驗,降低試驗中的安全風險。再次,科學實驗開始前,做好操作規范和安全意識的教育工作,讓學生了解安全實驗的重要性,從根本上預防誤操作和危險操作的出現。物理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尤其是物理實驗,任何不規范或不細致的試驗操作都有可能導致試驗結果不準確或出現錯誤,而這些錯誤的試驗結果很容易誤導學生。因此,教師在物理的探究性教學中,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試驗操作規范,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試驗操作,進而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素養。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應是一個全方位多方面的改革,需要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在教學實踐中,探究性學習模式是值得重視的,但與此同時,也不可忽視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的參與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所以,在教學中,應注重多種教學手段、社會、學生、家長等行之有效的配合。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效率切實提高,使我們的教學適應時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1]曾志旺,徐子發.探究性學習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學科教育理論研究,2013(6).
[2]胡彥.探究式學習在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學科教育,2011(3).
[3]徐紅,張國堯.數字信息化實驗系統在高中物理實驗中的探究性應用[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2(6).
·編輯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