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洪建(江蘇省徐州市大屯礦區第二中學)
影視作品給初中語文教學帶來的利與弊
武洪建
(江蘇省徐州市大屯礦區第二中學)
影視資源活躍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增強了教學的感染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但是影視資源也存在諸多弊端,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如果盲目地不加選擇地濫用影視作品,而輕視了原著或舍棄了文本也會帶來不小的危害。
影視資源;語文教學;利弊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毋庸置疑,影視資源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使課堂教學內容由單一的傳播,變為圖、文、聲、像并茂的動態傳播,增強了教學的感染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但是筆者認為,影視資源也存在諸多弊端,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如果盲目地不加選擇地濫用影視作品,而輕視了原著或舍棄了文本也會帶來不小的危害。
文學語言創造審美意象的特殊作用是依據文學作品原著改編的影視作品所不能代替的。文學作品能以極少的筆墨,反映出豐富的社會內容,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初中生對課本上節選的文學作品進行閱讀的過程中,能賦予文本新的闡釋,從中生發出新的理解與內涵。這是一切影視作品無法不折不扣地去獨立完成的。所以,欣賞原著和觀看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其效果是有差異的。
1.影視作品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影視作品能夠形象而生動地給人知識、智慧和經驗,陶冶人的情操,這也是單純文字學習不能相比的。比如,學生在討論影視作品時,對一些影視臺詞可以倒背如流,在轉述影視內容時繪聲繪色、滔滔不絕。這是因為學生對影視作品感興趣,影視對學生有著無窮的誘惑。好的影視作品必然能再現課文情景,體現文本內涵,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如,在初二語文教學中,我們安排了兩節課給學生觀看影視文學作品《孔乙己》,讓學生在晦澀的文字的基礎上更直觀地感受到了孔乙己是個自命清高、心靈創傷、思想迂腐、心地善良的一個人。突出孔乙己這一被封建制度損害、摧殘的典型形象。
2.影視作品能夠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
影視作品或長或短,或靈活穿插,無不充分發揮影視資源的聲畫優勢,它更真實、直觀,尤其是技術的進步使影視作品日益精美,觀之如臨其境,記憶深刻。學生看一遍書,往往記憶不多。而看一遍電影卻可以讓每一名學生津津樂道,學生的記憶效果得到了很大的增強。
《沉船之前》(滬教版五四制九年級上)選自電影小說《泰坦尼克號》。課文通過對音樂家、老爵士和老船長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的是人性的多樣化,是人們面對災難所表現出的人性美。這種人性美具體表現為對音樂藝術的深刻理解與追求、對榮譽感的保護、對責任的自我擔當和對人的尊嚴的維護。但是對初中生而言,要深入理解這種人性美,并記住這些人物形象是比較困難的,于是課堂上我便安排了學生欣賞電影片段《泰坦尼克號》,取得了良好的預期效果。
3.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當前中國中學生最大缺陷可能就是習題做得太多,書讀得太少,解題能力較強而知識面狹窄,文化底蘊不足。語文學科教學就應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以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進行影響,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提高。通過影視作品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根據教學的需要有機地播放一些由經典名著改編的電影電視片。如古代文學的《紅樓夢》,現代文學的《孔乙己》《阿Q正傳》《祝福》等名片。這些優秀的影視作品對學生的語文素質更多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一種心理感知的溝通。它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文學作品是一種語言藝術,其審美意象是靠語言文字來創造的,其文學形象具有間接性和抽象性。影視作品是一種可視藝術,其審美意象是通過聲音、圖像來構成的,其審美意象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
1.文學作品能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創造性的審美愉悅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以語言文字為藝術媒介,創造的審美意象是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給欣賞者提供了進行想象的廣闊天地,能使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充分調動起再創造的積極性,使之獲得一種更高的審美愉悅。
《口技》中對口技表演藝人的描寫手法甚為絕妙:“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兩股戰戰,幾欲先走。”這兩句話無一字直接描寫口技表演,而是描寫周圍的人為表演所吸引的神態,從側面來烘托口技表演藝人演技之高超,給學生留下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2.影視作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審美想象力
想象力是現代語文素質教育培養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想的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教師在平時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影視劇是以影視屏幕上的視聽形象作為媒介的藝術,它是以聲音和圖像的綜合形態來創造審美意象,它的審美具有很強的直觀性,簡化了語言描寫,讓人們用眼睛看就可以獲得審美感受。但同時由于其過于直白、受時空限制的表達方式,也相當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想象,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不能以自己的視角去欣賞原著所塑造的審美意象,這在一定意義上禁錮了學生的想象力,阻礙了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她們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但是當人們看完《臥薪嘗膽》《昭君出塞》《三國演義》《楊貴妃》等影視劇之后許多觀眾卻感到遺憾:“四大美女也不過如此”。怎能配得上“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四個詞!影星們所飾演的這幾個影視形象,有哪一個能完美無缺、完全符合眾多讀者心目中理想的“美女”形象呢?可以說影視美女從某種程度上,“毀掉”了我們心中的偶像。從這個意義上說,影視作品既表現了美,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美。
3.影視作品是在文學作品上的加工創造,其中必然會融入許多編劇、導演、演員“人為”的因素,必然會或多或少偏離作者的創作初衷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作品本身沒有生命,是讀者的閱讀賦予了作品無窮的意義。閱讀的角度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意蘊也不同。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鑒賞同一作品、同一意象時,其體悟也必然大相徑庭。何況為了提高收視率,擴大票房,編劇、導演們還要去迎合受眾的喜好,而且作為演員演繹的影視作品,也會有自身的影子,所以文學作品在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的再創造過程中,也就增添了許多“人為”的因素,有時會偏離作者創作的初衷。
此外,我們在運用影視作品進行教學時,也要看到存在的其他一些問題,如:影視作品要求學生要有較強的有意注意能力和自主、自覺、自治的學習能力,但實際上,許多初中生沒有達到這個素質。
綜上所述,由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雖然與原著有差異,但對文學作品的傳播有著促進作用,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堂在選用影視作品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把握受眾群體——學生觀賞時的審美心理,認真遴選,把那些忠于原著或合理改編,雅俗共賞的影視精品帶到課堂上來。當然,如果教師想要帶領學生品味作品原貌,獲得個性審美體驗,還是需要研讀原著的。總之,課堂上對于影視資源用與不用,怎么用不是一成不變的,而要相時而動,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最終打開語文教學的新局面。
[1]康莉霞.影視作品與原著差異的分析與思考[J].作家雜志,2010(1).
[2]郭炎武.論網絡傳媒對文學創作者的三種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02.
·編輯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