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晰晰(寧夏育才中學)
古文開卷觸類旁通學生閱讀提升興趣
——古文閱讀和詩歌“色彩”
王晰晰
(寧夏育才中學)
文言文在高中語文課本中所占比例很大,如何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能夠在古文學習中開卷有益,觸類旁通。可以從中國古代詩文入手,以顏色為研讀對象。
閱讀興趣;顏色;社會等級;古文詩歌;色彩
節假日的人群,T臺上的模特,商場中的物品,無不充溢著各種各樣的色彩,人們用色大膽,噱頭十足。可是學生在學習古代文言文的時候,卻感到枯燥乏味,其實教師以色彩為切入點,啟發學生開卷有益,讀起古文、詩歌,自然會趣味十足。
1.周王朝時期
春秋戰國就有五色的記錄,根據史書記載,在周朝時,“衣正色,裳閑色”,意思是正色(純色)的衣服象征著高貴身份,適用于正式的慶典等場合,閑色(雜色)只適用于便服,即為非正式場合。可見周朝用顏色劃分衣物嚴格,如果穿著錯誤,會有性命之虞。
2.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居然明確出現了“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的文獻記載。但是,還沒有真正用顏色來劃分等級。到了戰國時代,陰陽學家鄒衍,他是“五德終始說”的創始人,也可以稱得上是顏色學的鼻祖,闡釋了“五行學說”“五德終始說”“大九州說”,用所謂的天命學說,天之驕子來把人劃分為三六九等。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明百姓,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為色彩無所不在,穿著中,器皿等生活物品的使用中,甚至是語言的運用中,從而誕生顏色學漸染思想。因為它強化了君權與生俱來的特性,迎合統治者的思想,很快為統治者所接受。
3.秦王朝時期
五德與五色的思想貫穿中國上下幾千年歷史,每朝每代都殫精竭慮地找出所標榜的品德以及與之對應的顏色。
按照秦朝的水德來推論五行,漢朝屬于土德,從民族上區分,漢民族崇尚“青、紅、皂、白、黃”五種顏色為“正色”,即為純色。朝代不同,五行屬相不同,相生相克,因此各朝各代也崇尚五色中的不同顏色,現在公認的是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漢尚赤,唐服尚色黃,旗幟尚赤,明代尚赤色,這就牽涉到少數民族的偏愛顏色和崇尚習俗了。
4.漢、唐王朝——清王朝時期
漢代武帝是“隨順黃德”的代言人,首推黃色,至于唐代開國皇帝李淵,在色彩上極為霸道,明確赭黃是君主御用色彩,其他人是不可使用的。《新唐書》記載:“唐高祖以赭黃袍、巾為常服……既而為天子袍衫,稍用赤黃,逐禁臣民服。”甚至為了涇渭分明,赭黃和黃色,下令百官和民眾都不可以穿著黃色衣物,居住黃色房屋。別說黎明百姓,除了皇帝以外的任何人都不可穿著黃色,否則視為僭越,輕則處死抄家,重則牽連九族。大概是李淵矯枉過正的緣故,自此到清朝覆滅,封建王朝完結,黃色始終擔任帝王君主的御用色彩職責。在君權面前,連五行學說也抹殺不提,當然這和從漢代董仲舒提倡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黃色是君主的專屬色彩以后,新的問題應運而生,等級關系除了君權以外,臣子貴族為了區別一般民眾,紅色代表貴族階層的認知為人們所接受。周朝就有記載,只有上流士族階級方可使用朱紅色器具、物具,穿著紅色調的服飾。連帶著紅色的旗子、房屋等,都成為君主賞賜臣子的最佳物品。回想起來,那位鄒衍定然設想不到,當年小小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論的創立,現在居然衍生出如此龐大的等級體系。“鄒衍”之名別有深意,歷史的巧合成就了衍生的必然化。
5.各種顏色在朝代和文學作品中的漸染滲透
“色彩”意為“顏色”。但是在中國古代“顏色”一詞是古今異義的,譯為“臉色”。正如屈原《楚辭·漁父》中有“顏色憔悴”,《說文解字》解釋為:“顏,眉之間也;色,顏氣也。”
唐代以后“色彩”詞義發展為“各種顏色”之意。中唐詩人杜甫《花底》中寫道:“深知好顏色,莫作委泥沙。”即為此意。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浩如煙海,也不乏各種顏色的描寫。
1.白色代表身份品階
魏晉南北朝時,白色曾經一度受到皇家青睞,“太子納妃,有白紗,白絹衫,并紫結纓”,南齊蕭道成初登大寶,臣子“手取白紗帽加道成首”。唐代,及第的進士們常常“一品白袍”加身,為的就是彰顯身份的改變。
2.白色代表喪服
古人鄭司農曾有云:“青為蟲,白為喪,赤為兵荒,黑為水,黃為豐。”到了宋代,“臨民純素,可憎有似兇服”,白色衣服漸漸演化為喪服專用,丁憂的官員們,民眾都著白色衣物守喪。因此常服,正式禮服都不可以再著白色。家中有老人居住時,家中女子每逢每月初一是不可以穿著白色衣物的,如果不能遵守,就代表對老人不孝,是非常忌諱的穿著打扮。
3.白色地位持續下降
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中有云:“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白丁就是不識字的人。可見白色在唐代可以指沒有功名,沒有官職。發展到現代漢語,“白眼狼”“翻白眼”等都是貶義色彩濃厚的詞匯。
[1]張雨祺.從陰陽五行哲學思想看中國古代的色彩美學[J].藝術科技,2014(2).
[2]李廣元.東方色彩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4-08.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