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觀美(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陽明中學)
高中詩歌鑒賞主要表現手法分析
何觀美
(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陽明中學)
詩歌鑒賞是高考語文試卷中必考的題型,分值是六分,考查內容主要涉及唐詩、宋詞、元曲,也有部分明清以及近代的詩歌,多要求考生分析其中的表現手法、修辭手法以及作者情感等。由于題型相對固定,因此只要學生掌握基礎的分析方法,運用恰當的語文知識,解答此類題型就變得相對容易。
高中;詩歌鑒賞;主要表現手法
就高中語文而言,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的詩歌表現手法相對較多,基礎的有賦、比、興,其他的像用典、想象、襯托、渲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也都屬于常見的詩歌表現手法。學生在學習詩歌鑒賞時,不僅要牢記這些專用術語,還要求熟練應用到詩歌分析和習題解答中。文章結合粵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幾篇詩歌,對常見的幾種表現手法的應用進行了總結。
直抒胸臆是詩歌情感表達最直接的方式,這種表現手法在詩歌內容中表現比較直接,通常有強烈的、明顯的感情詞匯。例如,在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通過“愴然”“涕下”等詞,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詩人懷才不遇、屢遭打擊的無助心情,由于用詞簡單、情感強烈,因此更具有感染力。事實上,多數古詩詞的寫作都包含著詩人的某種感情,或歡樂或悲傷或憂愁,無論是何種題材何種內容,都是對詩人情感的一種體現。
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是古代詩歌中使用最為頻繁的一種表現手法,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國古代文人性格多含蓄,因此在表達個人情感時,多采用寓情于景的方式,將個人的思想感情寄托于物,以此排遣個人心緒。例如,在李煜的《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是詩人李煜作為亡國之君被俘,在囚禁時面對眼前的自然景物,即興抒發了對國家破亡、身處他鄉的哀怨和感慨。我們初讀這首詞時,此種所提到的春花、秋月、小樓、春水,似乎都是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景物,但是通過聯系作者的創作背景,我們可以透過這些表面事物,深刻理解景物背后所蘊含的復雜情感。學生在分析此類題型時,切忌停留于表層,而是要結合題目中所給出的作者信息、創作背景,透過表象看本質,抓住詩中的意象,體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白描本義是美術專業中的一種繪畫手法,因以墨線勾勒為主,不施加各種絢麗色彩而得名。在文學創作領域,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手法,要求用最簡單、最質樸的語言,如實地刻畫出人物、景物以及某種事件。白描手法雖然不加任何修飾,但是在給人以質樸、平實的基礎上,更能給讀者以直觀的印象。例如,白居易的《問劉十九》中:“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壚。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全詩總共二十字,雖然從題目上看是敘述與友人間的情誼,但是整首詩中沒有采用任何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或喜或悲的個人情感,仿佛友人就坐在詩人的對面,兩者在進行普通的對話一樣。我們通過學習古詩詞了解到,白居易的詩作中多以言語淺顯、平易近人為主,因此,在許多白詩中都運用了大量的白描手法,這與白居易的“閑適”思想有很大關系。
烘托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這種技法用在古詩詞中,使要表現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后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泛指陪襯,使明顯突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因他的感慨主要是由周瑜而發。
在古詩詞中,采用這種手法,先表達對所描寫的事物或人的不滿之情。然后,一般來說,總是在一兩件小事中,突然轉變了看法。但在轉變過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這種表現手法的好處是,能夠很好地表達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的效果,造成鮮明對比,容易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欲揚先抑的“揚”,是指褒揚、抬高。“抑”,指按下、貶低。詩人想褒揚某個人物,卻不從褒揚處落筆,而先是按下,從相反的貶抑處落筆。“揚”和“抑”,在藝術上都是一種強調手段。古人做文章強調“蓄勢”,講的也是欲揚先抑、先抑后揚的道理。在分析這種方法時,要注意抑揚前后應具有對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對立的形式構成對照。另外,對于抑揚兩者,不可等量齊觀,而是應該重在后揚。學生在遇到這種類型的詩歌鑒賞題目時,要著重分析“揚”“抑”間的比例和分量,做到準確分析。
以小見大指從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過小節可以看出大節,或通過一小部分看出整體。在寫作中指對形象進行強調、取舍、濃縮,以獨到的想象抓住一點或一個局部加以集中描寫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這種藝術處理以一點觀全面,以小見大,從不全到全的表現手法,給寫作者帶來了很大的靈活性和無限的表現力,同時為接受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獲得生動的情趣和豐富的聯想。以小見大中的“小”,是描寫的焦點,它既是寫作創意的濃縮和生發,也是寫作者匠心獨具的安排,因為它已不是一般意義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勝大的高度提煉的產物,是簡潔的刻意追求。例如,杜牧的《赤壁》中,詩人并沒有直接題詠這一歷史上的重大題材,卻從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年,銹跡斑斑的“折戟”寫起,來圍繞赤壁之戰抒發議論,這是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另一方面以兩個美女象征國家命運,別出心裁。“二喬”并非普通女子,而是東吳國家命運的象征。詩人即物感興,托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系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表達了壯志未酬、懷才不遇之情。
從某種程度上講,熟練掌握古代詩歌的表現手法是讀懂詩歌的一把鑰匙,尤其是對于缺乏詩歌語言環境的現代學生來說更是意義非凡,通過以上對詩歌主要表現手法的分析,相信學生更容易敲開詩歌世界的智慧大門,不管是對于學生的考試還是在人生境界的開拓上都會助其一臂之力!
[1]趙亞男,徐婕妤.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現狀及改進途徑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3.
[2]陳曉飛,王立新.貫穿古今的喜怒哀樂:高中詩歌鑒賞分析[J].新課程教育:中旬,2013(12).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