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煌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第二中學 江西南昌 330100)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技巧的研究
陳炳煌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第二中學 江西南昌 330100)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文化底蘊豐厚的民族,因此引領學生走進我國古典詩詞的華美殿堂,讓學生繼承和發揚我國古代詩歌這一豐厚的文化遺產是我們語文教師的重要的任務。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閱讀和鑒賞古代詩歌能力的重要時期。所以,在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中,作為新時代的高中語文教師,既要有序地繼承傳統詩歌教學模式的精華,有效提升學生詩歌鑒賞技巧,更要融合新課改的創新精神,力爭創建一個既能體現合作、自主、探究,又能落實高效、實用為目的的教學模式。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高中語文詩歌鑒賞中出現的一些技巧以及教師的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注意事項。
詩歌鑒賞技巧 課堂教學注意事項
詩歌是我國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燦爛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在現今的高中詩歌教學中,并沒有積極地發揚民族文化,不重視詩歌教學,嚴重影響了高中語文教學質量。隨著教育改革不斷地深入,不斷地地深入,不斷地完善,我國大力推行新課標教學,尤其是高中的語文詩歌鑒賞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語文素養。但是從目前的高中詩歌教學狀況來看,詩歌鑒賞教學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主要是以詩歌的記憶、背誦、朗讀為主,學生對詩歌并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只是單純地記住了詩歌,應付了目前的考試,這雖然解決了學生當前的問題,達到了教學的目標,但對學生未來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單一的教學方式以及單純的記憶會使學生產生厭惡的心理,學習興趣下降,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率下降,就達不到教學的效果。[1]
因此對于詩歌鑒賞的方法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
古詩詞的主題有以下幾大類:憂國傷時、建功報國、思鄉懷人、長亭送別等。 憂國傷時主題,多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離亂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表達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建功報國主題,多表達建功立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抒寫報國無門的悲傷、山河淪陷的痛苦,慨嘆年華易逝、壯志難酬,慨嘆理想不為人知的悲苦。
另外還有生活雜感,主要寫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寫昔盛今衰的感慨,有的寫借古諷今的情懷,寫青春易逝的傷感,還有的寫仕途失意的苦惱,寫告慰平生的喜悅等等。 一般來說我們將這十種方法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鑒賞古典詩詞。[2]
古詩詞的很多意象常常有特殊內涵,比如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以折柳表惜別,以蟬喻品行高潔,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來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以菊花象征堅貞高潔的品質,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擊挫折、純凈潔白的形象,以松象征堅貞高潔,以蓮表達愛情,以鷓鴣鳥表達離愁別緒,梧桐、杜鵑鳥是凄涼悲傷的象征,鴻雁則代表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
按所表現的內容,詩歌可分為諷喻詩、田園詩、山水詩、哲理詩。弄清詩歌的體裁,我們可以更好把握詩歌的內容、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諷喻詩,是嘲諷和揭露落后或丑惡現象的詩歌,它直接表現詩人鄙視、輕蔑和嘲弄的感情態度,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
在表現手法上,或借用比興,將嘲諷和諷刺的現象具體為詩的形象,給以辛辣的諷刺,或選取富有典型意義的事實,用漫畫式的手法加以渲染。諷刺詩的要求就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引導讀者認清造成這些現象的根源。
田園詩。歌詠閑適、恬淡的田園生活的詩歌。主要描寫美好的田園景色和悠閑的村莊生活,如東晉詩人陶淵明以對田園生活的出色描寫,被稱為田園詩人。其他如南齊謝眺,唐代孟浩然、王維等。田園詩在表現自然美方面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其中還寄寓著詩人的情思,有的還表現了不滿現實的憤怒情緒,有的謳歌農村生活的恬靜,但有的也流露出隱逸避世的消極思想。
山水詩。以山水景物為題材的詩歌。它描繪大自然的美麗景象,表現祖國山河的千姿百態,往往能給讀者以美的享受,有的還能激發讀者的愛國主義感情。山水詩并不只是自然山水的客觀描繪,往往或顯或隱、或多或少地表現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某種情緒,也就是說往往是借景抒情的。不管以描寫山色水光聞名的謝靈運、孟浩然、王維的山水詩,還是其他詩人的,往往如此。[3]
1.教師引領學生做好課前的預習,并巧設問題
對于現在的高中生來說,學習的科目比較多,學習壓力比較大,尤其是在詩歌鑒賞和文言文的學習上比較吃力,而這卻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所在,要想學好詩歌鑒賞最重要的一節就是做好課前的預習工作。但是從現在的高中教學來看,學生很少進行課前的預習,忽視了這一環節的重要性,導致課堂上沒有學習的方向,盲目地學習,學習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進行預習,養成預習的好習慣,為詩歌的學習做好課前的充分準備。
2.在預習中要給學生布置簡單的任務。在預習中教師所布置的預習任務難度要適中,不要過于簡單,也不要過于難,過于簡單學生沒有預習的興趣,難度過大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不到預期的預習效果。預習不僅僅是要對詩歌有一定的熟悉,如果只是這樣往往達不到預習的效果,在預習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布置簡單的任務,要有預習的目的性,不僅要對詩歌熟悉,還要理解詩歌的大致意思。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詩歌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簡介等一系列問題,這就凸顯預習的目的性,能有效地提高預習的效果。
總的來說,詩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但在今天卻成為教學的難點、重點所在。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狀況,推行新課標所提倡的少教多學教學方式,將少教多學的教學方式落到實處,徹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才能真正將學生的學習主動權調動起來,把課堂交給學生,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時也能有效提高高中詩歌鑒賞的課堂效率。
[1]王帥. 高中語文江蘇高考詩歌鑒賞的特點及技巧分析[J]. 中國校外教育,2013,(32):58+136.
[2]周大力. 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整合探究[J].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1,(03):113-117.
[3]李莉. 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D].東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