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華(東臺市南沈灶中學)
如約而來的風景不期而至的精彩
——讓課堂教學更適合學生
劉衛華
(東臺市南沈灶中學)
何炳章先生指出:“教學領域的改革必須旗幟鮮明地進課堂,必須毫不猶豫地抓靈魂。”我想,這個靈魂自然是適合學生。課堂上,學生積極地思考,勤奮地探究,詩意地棲息,快樂地成長,這是一種多么和諧、溫馨的畫面!如果我們孩子的思維在課堂上不能自由地舞蹈,身心不能極大地解放,生命的靈性不能被激發,他們始終是“局外人”“旁觀者”“門外漢”,那么,他們何談幸福,何談快樂,何談成長,這樣的教育還有必要嗎?離開了學生的幸福,這樣的課堂學習是非人道和非人性的。當然,這樣的課堂,也容易讓我們的老師產生職業倦怠。為此,我們從兩個方面入手,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更適合學生的課堂應是教師幸福詩意流淌的課堂。教師沒有幸福傳遞,學生哪有幸福接納。《瓦爾登湖》一書中這樣寫道:“我們應該多多授人以我們的勇氣而非我們的絕望,授人以我們的健康舒坦而非我們的愁容病態,當心別去傳染疾病。”因此,只有教師胸中充盈著幸福的情愫,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溫暖的教育之光才會自然地照亮學生的心房。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樣:你眉頭開了,所以我笑了。你眼睛紅了,我的天灰了……有了幸福的教師,才會有幸福的課堂;有了幸福的課堂,才會有幸福的學生;有了幸福的學生,才會有生命的成長。為此,我們對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的評價進行了微改革,把更多的評價目光投放在教者的課堂表情、話語、幸福感的呈現等細節上,并出臺完善了相關細則,讓教師們主動把職業幸福感洋溢在笑臉上,流淌在話語中,傳遞在教學細節里,從而讓學生徜徉在幸福的漣漪中。
更適合學生的課堂應是學生積極有為的課堂。美國蘭本達說過:“課堂上如果一半時間是學生在活動,那你就是個及格的教師,如果是以教師活動為主,那你是個不及格的教師;如果三分之二的時間讓學生活動,那這樣的教師是個好教師;如果四分之三的時間都給學生,那你是個優秀教師;要是把時間全部給學生,教師只是幾句點到而已,最多十分之一,那你就是特級教師了”。為此,我們推行導學案教學模式。課堂前十分鐘讓學生圍繞導學案開展自學,找出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或提出新問題、新思路、新方法,提交學習小組進行討論,五分鐘的小組討論后,提出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由小組發言代表展示本組學習成果,并提出本組的問題交由大組討論。導學案的使用,使課堂教學發生了質的變化,教師不再喋喋不休,學生不再冷眼旁觀。這樣的課堂上,眼發亮,嘴常開,手直舉。擁有精彩表現的掌聲、豁然開朗的笑聲、眾說紛紜的爭辯聲,氛圍自由輕松,心情愉悅舒暢。這樣的課堂,學生敢想敢說,因自尊而幸福,因成功而快樂。
特級教師陳穎說:“僅僅擁有知識的人看到一塊石頭就是一塊石頭,而擁有智慧的人卻能在一塊石頭里看到風景,從一粒沙子里發現靈魂。”知識與智慧奠定教師的基本功的基石。面對新形勢下教育的種種挑戰,最關鍵的就是需要教師有著充滿知識和智慧的基本功,有能力打造適合學生的課堂。
教師的基本功源自于各類平臺上的“折騰”。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說:“折騰是檢驗人才的唯一標準。”張建華教授也明確提出了“人才是‘折騰’出來的”的觀點。“折騰”實質就是鍛煉和磨煉。幼蛹不經歷萬分痛苦折騰的破繭過程難以成為美麗的蝴蝶,教師如果不經歷必要的鍛煉和磨煉,就會顯得底氣不足,難以達到叱咤講臺的要求。優秀的教師是“折騰”出來的,只有經得起“折騰”的教師,才最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優秀教師。為此,我們在多個平臺上引領教師主動參與“折騰”,打足底氣。在工作安排上,我們不搞論資排輩,鼓勵教師能者多勞,鼓勵他們主動承擔滿負荷甚至適度超負荷的工作量,鼓勵他們主動擔任班主任;在教學基本功訓練上,我們高強度地訓練他們的教學基本功,促使其教育教學經驗快速得到豐富和積累;在教科研活動中,我們給教師下達個人的教科研課題指標,讓每一位教師都獨當一面地承擔起教科研和教改重任。在年級組內開展同題異構課堂競賽,每學期舉辦以教研組為單位的教育教學團體賽,鼓勵參與“折騰”,并對“折騰”中表現突出者給予表彰獎勵,評選出優秀個人、優秀教研組,以激發教師參與“折騰”的積極性,促進教師習慣競爭的氛圍,并在這種競爭的壓力下盡快提升個人教學素質和能力,打足底氣。學校定期讓青年骨干教師開設校內公開講學活動,拓展教師視野,提高教師專業基礎知識,透視教學案例,分享教學感悟,讓這些青年骨干教師在“折騰”中快速成長,底氣更足。學校定期開展教科研沙龍活動,大至學校發展走向的探討,小至教育教學微觀世界的深入探究,讓普通教師主動參與“折騰”,他們的智慧與思想在這里碰撞,實踐與探索在這里交流。學校鼓勵層層建立好各級各類教育博客,同時引領教師關注同事、備課組、教研組、學校的教育博客,通過交流、合作互助等方式,不斷豐富網絡資源,提升個人專業素養,讓教師打造更適合學生課堂的能力更強,水平更高,思維更具前瞻性。
·編輯 司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