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廈門外國語學校湖里分校)
以讀促寫優化初中英語寫作教學
張琳
(廈門外國語學校湖里分校)
寫作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對于詞匯、語法以及句型的學習和掌握都有著巨大的幫助。通過以讀促寫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在提升學生英語寫作水平的同時,開發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以讀促寫;初中英語;寫作教學;閱讀習慣;策略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際之間交流越來越密切,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英語也成為必須要掌握的一項語言技能。我國不斷加大了對英語的教育力度,要求對初中英語課程進行優化和調整,以便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開展以讀促寫教學模式,首先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意識,培養正確的閱讀習慣,能夠對于閱讀材料進行合理篩選,科學閱讀。但是,每個學生都具有自身獨特的個性特點,特長和喜好也不盡相同,喜歡的書籍也不同,具有自己的閱讀習慣。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喜好特點進行充分了解,然后在此基礎上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閱讀計劃,向學生推薦具有趣味性的閱讀材料,以便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去進行閱讀。同時教師還必須對學生加以適當指導和影響,避免學生閱讀走偏。對閱讀材料進行選擇時,教師可以按照中考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綜合選擇。例如,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西方歷史文化以及風俗習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閱讀與之相關的期刊讀物和書籍,并在考慮學生實際英文水平的情況下為學生適當訂閱一些英文書刊。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還可以抽選出一節課來讓學生專門進行閱讀寫作。在閱讀寫作課上,學生應該對材料進行精讀并搜集和了解其寫作背景,找到其中所蘊含的英語知識點和文章意義,然后教師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話對材料內容進行復述和講解,可以融入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然后進行寫作。另外,課外閱讀作業的設置應該考慮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對于英語掌握情況較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閱讀具有一定難度的China Daily,而對于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來說,則可以讓他們閱讀相對基礎的21Century,從而使學生都能夠從課外閱讀中有所收獲,有所進步。值得注意的是,閱讀需要精讀和泛讀相結合,既要幫助學生學習經典和重要知識點,也需要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提高學生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從整體上培養學生的綜合寫作能力。
英語教材是由國內外著名語言學者經過多方面綜合考慮所編寫的,吸取和借鑒了多名專家的心血和國內外廣泛的教學經驗,也是最好的寫作素材。英語教材不僅題材豐富多樣,涉及的內容和知識點全面廣泛,而且結構十分科學嚴謹,適合初中學生學習使用。所以,開展以讀促寫教學,必須重視英語課本,通過對課文內容進行充分講解,使學生能夠對所涵蓋知識點進行透徹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為學生英語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中西方對于姓名的表達方式有所差異,并且英語人稱表達有多種方式,在學習“My name is Gina”這一單元時,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如何對姓名進行詢問,有哪些經典句型。提問:What’syourname?有My name is...或者I’m...這兩種回答方式,而對人稱進行轉換,What’s her/hisname?Her/hisname is/she is/he is...等等,從而對于第一人稱(I)、第二人稱(you)、第三人稱(he,she,they)的用法及時掌握。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進行介紹,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人稱進行表達和寫作。
閱讀和寫作并不是無章可循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在開展以讀促寫教學活動時,教師應該將閱讀和寫作進行結合,使學生在整體氛圍中掌握和運用英語知識。例如,“Can you paly the guitar”這一章節,文中主要是對各種樂器進行提問和引用。教師可以一步步對學生進行引導。首先教師可以問學生:what’s your hobbies?Do you like...?Can you...?然后學生說自己喜歡彈吉他,彈鋼琴、打籃球、踢足球、唱歌等,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的愛好來對這類詞語進行綜合學習,例如guitar,piano,violin,basketball,football,music,sing,dancing等等興趣愛好,并且讓學生對其進行區分,明白樂器和球類運動都要Play,但是樂器前面要加the,例如play the guitar,play the piano,而球類運動前面不需要加the,play football,play basketball,play baseball。而且對于閱讀文字段落結構劃分,重點主旨句如何找尋等等閱讀技巧,教師應該向學生進行傳授,使學生掌握閱讀和寫作技巧。
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以讀促寫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手段,被廣泛應用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通過以讀促寫,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平大大增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武景云.“以讀促寫”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32).
·編輯 姚曉媛